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六月初六(7月15日),徐锡麟、秋瑾这两位皖浙起义的策划者、领军人物先后喋血皖江和轩亭口

  民国三年(1914)7月8日上午,徐社举行徐锡麟、徐伯平、马宗汉三烈士第二届纪念大会。与会者除了20余位徐社社员外,绍兴县知事金彭年、统捐局代表高子农、肩税局长王琴甫、监狱署长张天愁、水上警察署长祁文豹等政府官员,绍兴府校钟绍,县校张月楼、高怀青,成章女校蒋清渠、章云翘,明道女校俞少村,同仁学校兼戏剧改良社陈越乔等代表他们所在的学校参加纪念大会。

  司仪陈企森振铃宣布大会开始,即奏军乐。接着,由主祭任云瞻恭读祭章:

  维中华民国三年七月八日,后学同人等敢以酒醴之仪谨致祭于烈士徐公伯荪暨陈公伯平、马公子畦之灵,而告之曰于戏烈士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胡尘飞舞,杀身成仁,汉族篷勃,明德斯领,扫除颛制,扭转乾坤,三寸毛瑟,千古流名,一腔热血,万世朱殷,气贯山河,义昭日月,遥望皖水,感泣涕零,帝纲永脱,共和长春,千秋俎豆,兴国并馨,念兹伟绩,及时感兴,聊备清酒,神其来歆。尚飨!

  祭章读毕,政府官员、学校团体代表、其他来宾和徐社社员依次序向三烈士栗主行鞠躬礼。礼毕,又奏军乐,振铃散会前还摄影留念。

  民国三年(1914)7月8日绍兴《越铎日报》发表了古遗的《追感徐烈士》一文。古遗,姓陈,名伯翔(又作伯祥),绍兴人,系越社、社社员,历任绍兴府中学堂、绍兴省立第五师范教员,《浙事新闻报》、《越铎日报》等报刊记者、编辑。据其子陈士豪介绍,陈古遗早年曾去安庆习幕,耳闻目睹“徐案”,深受刺激,愤而返乡。他“抚感今之时局,不禁摅怀旧之蓄念,为故乡父老子弟一涕泣而道之”。陈古遗“论其轶事”,既相当感人又十分新鲜,如追忆“烈士临刑,神色自若,盖若素所定也。剖心盘祭,脉尚动跳,惨不忍睹。暴骸城外,闻有一某洋人过而致礼,颇称‘难得’”等。寥寥数语,将徐锡麟视死如归、慷慨赴义的英勇表现,清政府凶残的豺狼本性和徐先烈赢得人们(包括外国人)尊崇的事实充分地表述出来。

  民国三年(1914),徐锡麟创办的东浦热诚学堂改名热诚小学。是年9月的一个晚上,热诚小学不慎失火,校舍被焚。徐烈士遗属慨捐二千元抚恤金,校长徐伯循亲赴杭州等地募款,时任北京众议院议员的陈赞卿、浙江省议会议长的沈钧业、上海地方法院院长的沈庆生等徐先烈生前友好、同志联名请求浙江省政府,下拨五千元,得以重建新校舍,翌年复课。

  民国初年(1912年或此后几年),佚名撰绍兴古轩亭柱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至民国四年六月二日(1907年7月15日至1915年6月2日),秋瑾的战友王金发作《赠秋瑾》:

  不爱绮罗耽画楼,甘抛头颅挽神州。

  莫道丈夫尽豪侠,英雄还让女儿俦。

  民国五年(1916)8月21日,孙中山在绍兴兰亭流觞亭亲切接见秋瑾侄子秋壬林,对秋瑾牺牲后遗属生活情况,垂询甚详,并语重心长地鼓励秋壬林道:“我知道你们秋氏是书香人家,秋瑾本人,国文基础就很不错。你还年轻,应当潜心深造。学好了本领,才能继承先人的革命遗志,继续为国家出力。”他又对秋壬林说:“你们绍兴有一位蔡元培先生,培育青年成材非常热心。你可去信,就说是我推荐来的,请他设法安排。”后来,秋壬林遵照孙中山的指示,写信给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不久,秋壬林就接到蔡元培邀请信,到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蔡元培考虑秋家经济拮据,让秋壬林在北大总务处任职,半工半读,直至学成毕业。难怪1958年秋壬林临终遗言:“没有孙中山先生对我们秋氏的关怀,就不会有秋氏的今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