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徐伯荪、马子畦、陈伯平及陶焕卿四烈士之灵柩已于昨日上午十时由申永锡堂出发来杭。在沪绕城一周,进西门,出东门,军士送者六千余人,军乐悠扬,观者如堵。沪督陈英士派代表杜尚陵、钱蓉伯,旅沪绍兴同乡会亦派有代表致送。迨开车后,路径嘉兴、王店、硖石等站,皆设祭恭迎,并有军队列队致敬。傍晚,抵杭州城站,军士、商团列队相迎者甚众。现闻将各忠暂停于福建会馆云。
民国元年(1912)1月27日下午一时,“秋社同人假绍郡大善寺开追悼大会,到会者有僧团及一营兵士、其余男女来宾不下千人”,大会议程如下:1、振铃入席;2、奏乐;3、大会主席徐寄尘报告秋瑾烈士生平事迹和募捐秋社经费的缘由;4、中国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建人之一陈去病恭读哀词,秋社同人向秋瑾遗像行三鞠躬礼,丁宝琳恭读哀词;5、浙江军政府财政部代表范运枢、政事部代表张某某、绍兴军政分府代表黄介卿、《越铎日报》总撰述陈去病、僧团统带铁、胡国梁、王子余、施少明、朱幼溪、蒋孟中、何悲夫、何几仲、宋紫佩等秋瑾生前友好、各界代表相继登台演说;6、秋壬林代表秋瑾遗属致答谢词;7、僧团义勇队和全体与会者向秋瑾遗像行礼并奏乐;8、振铃散会。与会者踊跃向秋社捐款,当场捐银洋300元,何悲夫、吴越英捐时钟两只。与会者还在大善寺会场合影存念,此时已是下午6点钟了。会后一、二天,杭州《全浙公报》、绍兴《越铎日报》等报纸纷纷对此作了报道。
又,秋瑾的盟姐徐自华赋《满江红·悼秋竞雄》,词前小序云:“民国元年正月二十七日,为卿开追悼会于越中大善寺,谱此为迎神之曲。”词曰:
巾帼英雄,屈指算,君应魁首。好任侠,卖珠换剑,拔钗沽酒。慷慨喜谈天下事,权奇掩尽闺中秀。痛无端,党祸忽飞来,伤吾友。
志未遂,刑先受;身虽丧,名垂久。又何妨流血,古轩亭口。五载凄凉风雨恨,一朝光复神州旧。慕芳徽,裙屐喜重来,君知否?
民国元年(1912)2月2日至9日,绍兴《越铎日报》连载徐寄尘编录的《秋案全稿发布》,将绍兴大通学堂党案首次向社会公开披露。
民国元年(1912)6月10日上午8时,恭送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入祠的庞大队伍从设有筹备三烈士入祠事务所的绍兴花巷布业会馆出发,向东经开元寺至大坊口,折南过圣路桥、塔子桥、让街至南街,折西过舍子桥至大街,折北经大云桥、清道桥、大善寺至大江桥,经上大路至北海桥,再过光相桥至下大路徐公祠。
恭送三烈士入祠队伍由策马并行的两小青年先导,他俩手执书有“恭送三烈士入祠”字样的先导旗。此后依序为:1、皆着崭新制服的警察;2、从杭州特请来的军乐队;3、挽章队和花圈队,计达数百轴(个)之多;4、第六标第一营官兵;5、徐锡麟亲手制作的地球仪;6、徐锡麟编著的教科书;7、徐锡麟击毙皖抚恩铭之手枪;8、徐锡麟英勇就义时所穿的血衣;9、徐锡麟栗主;10、徐锡麟遗影;11、徐锡麟遗属与二弟徐仲荪、四弟徐季荪及其哲嗣;12、第六标第二营官兵;13、陈伯平栗主与遗影;14、陈伯平遗属;15、马宗汉栗主与遗影;16、马宗汉遗属;17、第六标第三营官兵;18、竺绍康、程毅两烈士栗主(附祀);19、绍兴民团;20、王增茂、赵光潮、周陕炳、曹醴泉、丁平、应方金、杨懋、赵洪甫、吕严勋、沈克刚等为覆清而死难烈士或积劳成疾亡故者以及因秋案不平辞官并自尽的山阴知县李钟岳诸位栗主。上述各栗主、遗像、遗物皆以五彩缀成亭,各营官兵和民团均戎装荷枪,一路上,军乐悠扬,旗帜飘拂,可谓洋洋大观。
随后的群众队伍涵盖社会各界,如政界有浙江军政府都督蒋尊簋的代表陈公侠、绍兴军政分府代表谢斐麟、绍兴县知事和绍兴理财科、禁烟局、盐茶局、统捐酒捐局等机关的代表,如党会有社会党、自由党、国民协济会、商会、宣导会、越东协济会、佛教分会等,如教育界有大通陆军学校、绍兴法政学校、明道女校、成章女校、箔业小学、大通女子工艺学校、柯桥竞进、东浦热诚等学校师生。连耶稣教会办的承天中学师生于是日躬与其盛,特在徐公祠左右整齐列队,夹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