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10)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王灿芝(1901—1967),后改姓秋,名灿芝,字桂芬,自号小侠,秋瑾与王廷钧的女儿。自幼聪颖,常以其母“为人须作人中雄”句自励。1919年进艺芳女子大学,1925年毕业后又进上海大学。1928年,王灿芝几经周折,得以赴美深造,先入华盛顿大学,旋入纽约大学航空科。1930年5月学成归国。1931年12月16日,她在《空军月刊》第2期发表《留美学习航空之回忆》一文,说:“余于(民国)十七年赴美,始并未有学习航空之念。及抵美,见其人士对于航空之狂热……不觉爱慕之心油然而生……惟常怀报国之心,斯念不懈,继乃决心学习航空,俾他日贡献祖国”。王灿芝毅然入纽约大学航空科,攻读航空工程。她回国时,《申报》报道失实:“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家、秋瑾烈士之女公子王桂芳女士(名字亦误植桂芳——笔者注),业已学成归国,由美国抵上海。”这样,一直以讹传讹。有人查阅美国有关档案。美国妇女航空协会仅有张瑞芬、李霞卿两位华裔会员,并无其他(包括王姓)华人会员。况且,上世纪30年代前,所有女性华人学习飞行技术,都是请教练教授带飞,没有一个是由航空科航空工程专业培训飞行员的。
民国十八年(1929)12月6日,《新闻报》以《建筑秋女侠风雨亭》为题作了报道:
绍兴轩亭口,为秋女侠成仁之地,曾经党政各机关议在该处建一风雨亭,及在龙山之麓建一纪念碑。其图样早由浙江省政府建设厅绘就,现已特派王技士来绍,进行建筑,其工程由华兴、中华两营造厂承包,不日即须动工云。
民国十九年(1930)3月,蔡元培撰《秋先烈纪念碑记》,曰:
……吾乡先烈,自徐先生锡麟与陶先生成章而后,以秋先生瑾为最著。民国之初,徐先生祠于西郭,陶先生祠于东湖,各有瞻仰之所,惟秋先生迄无表章,隆仪阙然。
于是邑人王君世裕等,慨念兴起,议建祠、筑亭,永昭功烈,县状政府言其事,并请款。会中央有不立专祠之决议,旋奉国民政府令,依内政部议准,建风雨亭及纪念碑,其经费由省政府会县估定。筹拨令既下,邑人之心大慰,乃遂相度地势,众意咸谓轩亭口为先生正命之地,宜建纪念碑;卧龙山之巅,近西南处,可下瞰当年先生拘系之典史署,宜建风雨亭。鸠工庀材,不日成事。亭取“秋雨秋风”之句以为名。咏其诗想见其为人,流连凭吊,情不自已。而轩亭口人烟稠密,往来肩摩,睹纪念碑之矗立,尤足以感动群情。廉顽立懦,盖必有后人继起建设,而先烈之勇往牺牲始不虚。然则是碑与亭,固为革命缔造之光,实以群众兴奋之剂,宜与徐、陶纪念,鼎分辉映云。
民国二十年(1931)4月,秋瑾之幼弟秋宗章撰成《风雨楼痛语》(载《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一期》)秋宗章(1896—1955),字文蔚,秋瑾之异母弟。大概从民国廿年(1931)开始,秋宗章撰写纪念大姐秋瑾的文章,大多在杭州、上海、绍兴等报刊上发表。在秋氏亲属中,他撰写的回忆与纪念秋瑾的文字最多,也是研究秋瑾最具权威性的史料。
《风雨楼痛语》凡一万五千余言,从秋瑾家世、生平、大通党案,直至民国初年纪念秋瑾活动,均有全面而简要的忆述。
民国二十二年(1933)8月5日,文蔚(秋宗章)在《越国春秋》发表《六六痛语》一文。文章一开头就说:“今岁夏正六月初六日,实先大姐就义二十六周年之纪念日。缅怀往事,不胜燎须之悲。因撰《女口思痛录》,得二万言,叙述冗长,犹待整理,余哀未尽,复成此篇”。这篇2500字的文章系有感于秋瑾就义26周年纪念日而发,主要忆述秋案发生时的情景。
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秋瑾烈士纪念碑”在她的“正命之地”——绍兴轩亭口建成。“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由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所题,碑身还有蔡元培撰写的《秋先烈纪念碑记》(于右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