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1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六月初六(7月15日),徐锡麟、秋瑾这两位皖浙起义的策划者、领军人物先后喋血皖江和轩亭口

  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31日,绍兴《战旗五日刊》以两个版面的篇幅登载纪念与研究秋瑾的文章。几乎整个第四版发表了碧瑶的长篇文章《秋瑾的事迹与作品》。文章的第一部分“纪念秋瑾与秋瑾的生平”,一开头就写道:“在民族救亡的血战中来纪念我们死于民族救亡运动的先烈秋瑾女士,这是特别有意义。民族的被压迫,将近百年,而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到今天居然得以实现。这,一半受教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一半受赐于先烈的勇往牺牲,他们拿鲜血来作宣传,故所得的是一批愿流鲜血的种子。”接着,碧瑶概述了秋瑾的生平。文章的第二部分“奔走革命与鼓吹女权”,作者认为“秋瑾女士在未出国以前,虽有满怀不满现实的情绪,可是还没有明确的政治意识。自到东京,听到了反抗清廷、恢复中原的理论,恍然于救中国,必先推翻专制而腐败的满清政府。从此即知即行,坚决地以一身许给革命。”然后,碧瑶列举大量史实,全面介绍秋瑾在从事反清革命和谋求妇女解放方面的诸多实践和贡献。文章的第三部分“通俗文字与新意匠诗歌”,笔者基本认同碧瑶的观点:“秋瑾女士主要的事业是革命,是反封建的满清和反封建的男权,欲建设自由平等的强有力的国家,以挽救帝国主义的瓜分之祸。……她既不‘为文章而文章’,她的写作便全部都可看作革命事业之一部;便都含有新鲜的生命,活跃的姿态。”作者精辟地分析了秋瑾精彩的演说词、通俗的白话文和新意匠的诗词,肯定了她的文学成就,“她的才力,勇敢,牺牲,始终可做我们妇女界的明灯”。最后,碧瑶女士提出人人值得思考和实行的问题:“我们应如何万众一心,扫灭丑虏,以慰生者,并慰先烈?”

  这期《战旗五日刊》的第五版刊登了王灿芝的《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谯封的《关于秋瑾》等文章。王灿芝,后改母姓,系秋瑾的亲生女儿,以她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来谈她的家庭等等,自然是弥足珍贵的信史,是研究秋瑾生平事迹、思想和作品的权威性史料。谯封,据笔者考证,当是周建人,是他的字——乔峰的谐音。周建人是秋瑾之弟秋宗章在会稽县学堂读书时的同学,他提供了关于秋瑾被捕杀的经过等史料,对秋瑾研究也很有用处。

  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宗章写就《六六私乘》后,陆续又撰写《六六私乘补遗》、《再续六六私乘》等文章,其中后者署名“绍兴逸翁”,根据记忆所及,又“补遗”了不少关于秋瑾的史料,尤其是谈及秋瑾与胡道南、陶成章、吴惠秋等人关系,为我们研究秋瑾的生平事迹、思想提供了有用的史实。

  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29日晚上,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到绍兴扫墓、探亲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火珠巷板桥3号姑父王子余家里,他题词勉励表妹王去病:

  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去病表妹  恩来

  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30日,周恩来由绍兴《战旗》杂志编辑曹天风、书法家徐生翁陪同游览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饮酒赋诗的故居——绍兴偏门外、鉴湖之滨的快阁后,回城途中又顺道瞻仰了为纪念秋瑾而建在府山的“风雨亭”,他感慨地说:

  秋瑾是个新女性。自从秋瑾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以来,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还没有喊出来之前,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战斗,真不愧为一个先驱者。

  “秋雨秋风愁煞人”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