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六月初六(7月15日),徐锡麟、秋瑾这两位皖浙起义的策划者、领军人物先后喋血皖江和轩亭口。虽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们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全国广大民众的深切同情和高度敬重、颂扬。而对于清政府及其镇压革命者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舆论一致口诛笔伐,他们共同愤怒声讨和鞭挞凶残而软弱的清政府。徐锡麟、秋瑾英勇牺牲的当年(或稍后),人尹郎编的《皖变始末记》、毕志社编的《徐锡麟》、无名氏编的《徐锡麟》、佚名编的《新出绘图皖案徐锡麟遗事》、佚名编的《秋瑾》、无名氏编的《鉴湖女侠秋瑾》、黄民编的《秋风秋雨》、陈啸庐撰的《轩亭血传奇》、长洲灵雀(五梅)撰的《轩亭秋杂剧》、龙禅居士(庞树柏)撰的《碧血碑杂剧》等图书、戏剧很快面世或上演,人们运用各种文艺作品和形式,抒发出自己的心声。以徐锡麟、秋瑾为代表的皖浙起义死难烈士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对他们的纪念与研究活动始终没有间断。现在笔者整理成《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念与研究》(新中国成立前)这一资料,范畴大致为:只要是绍兴社团、绍籍人士的“纪念与研究”,地点在本埠与外地均收;在绍兴的“纪念与研究”,则不论本埠还是外地社团、人士均收。这“纪念与研究”,有秋瑾亲友、同志的回忆,也有学人的研究;有建祠、立社、竖碑、筑亭、校名命名,也有撰文、赋诗、演讲、展览、演剧、集会、祭祀;有资料提供,也有理论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纪念与研究》循例以时间为序。应特别强调的是,笔者孤陋寡闻,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这也不是客套话,所以敬请方家、读者批评补正。
(一)
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至清宣统元年八月廿六日(1907年7月15日至1909年10月9日),秋瑾长兄秋誉章(1873—1909)于“秋案”发生后,亡命各地。他悲愤交集,吟诗近百首,自颜其诗稿曰:《风雨一宵恨满楼》,但此稿今佚,仅存《长歌》、《无题》和《卜葬》三首,寄托哀思和记述吴芝瑛、徐寄尘营葬秋瑾的经过。《长歌》有秋誉章所写的跋语:“(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三日午,璇卿与余共饮于家,醉后别去。余因事出郭。翌日闻大通学校因皖案株连,被兵搜捕,牵涉璇卿,余拟遄归求解,从友请先使人入城侦察,是夜家人遣仆来阻。次晨闻璇卿罹祸,且得围搜敝居之信,因走匿山中,不敢出。事后阅各报,知因小人告密,事属中伤,且无供具狱,不胜愤懑。初,余在山中,家人以案成革命,未敢前往收葬,遂致尸骸暴露,益增凄侧。适次妹佩卿来询状,因作此以寄之。”《无题》及其诗前小序均为秋誉章之幼子秋高所作。《无题》诗前小序云:“秋莱子阅报,知道吴芝瑛女士将力疾赴山阴为璇卿安葬,写此志感。”《卜葬》及其诗前小序亦均为秋高所作,《卜葬》诗前小序曰:“秋莱子随徐寄尘风雨渡钱塘江,为秋瑾卜葬西泠时所作。”
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1907年7月15日)秋案发生后不久,绍兴缙绅陶浚宣(1846—1912)以“绍兴合郡绅商学界公启”名义草就5000字的《驳浙抚致军机处电》(未刊稿)。他根据浙江巡抚张曾致军机处奕电文的八个主要内容,即①“金华府武义县土匪头目获得,供出系大通学堂学生勾结起事”;②“据绍兴府贵守禀称,大通学堂系逆匪徐锡麟所办,查阅江督、皖抚电抄徐匪供词,情节略同,当饬贵守星夜来杭,面商一切,并扎派常备军两队赴绍,会同贵守查办”;③“又据绍郡绅士密禀:大通体育会女教员、匪党秋瑾、吕鸿、竺绍康等,谋于六月初十日左右起事”;④“竺实党首,闻已纠约嵊县万余人来郡,乘机起事”;⑤“贵守于初四日傍晚率领军队,前往大通学堂及嵊县公局搜查”;⑥“该匪党胆敢开枪拒捕,兵队即开枪还击,毙匪数名,并获秋瑾及余匪十余人”;⑦“起出后膛枪三十支、子弹数千粒”;⑧“讯据秋瑾,供认不讳,并查有亲笔悖逆字据,匪党程毅亦供出秋瑾为首,余俱胁从”等逐一严词批驳,得出结论,并公开宣示:“无一证可以成立,即无一人可以成罪。夫大通学堂之枪,既奉官准有案,即不得为私藏军火;学生并不开枪拒捕,即不得为匪党。而两生之枪毙者为冤死,十余人之受伤拘禁且受非刑拷讯者为冤狱。秋瑾既不开枪,又无证据、无口供,以提倡女学之人,而死蒙恶名,身遭惨戮,冤莫大焉。”陶浚宣仗义执言,抨击张曾、贵福的“草菅人命”、“破坏立宪”,激起江浙沪舆论一片哗然,陷清政府无以应对的狼狈境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秋瑾的盟姐徐自华为实践秋氏“埋骨西泠”的诺言,冒着风雪亲赴绍兴,将秋瑾遗骸迁葬杭州西泠桥堍。徐自华吟咏《十一月二十七日为璿卿葬事风雪渡江感而有作》:
者番病阻渡江迟,欲访遗骸冷不辞。
肯为女殇灰此志,既言公益敢言私?
哭女伤心泪未干,首途急急觅君棺。
一腔热血依然在,纵冒风霜不怕寒。
四合彤云起暮愁,满江风雪一孤舟。
可堪今日山阴道,访戴无人为葬秋。
葬君余卜西泠地,余死他年骨孰埋?
触起身前身后感,急营生圹预安排。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嵊县周仲贞吟《丁未题秋墓》诗,悼念秋瑾烈士:
无端党祸及红妆,皖水波连镜水狂。
秋雨秋风七字狱,稽山云月惨飞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