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11)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六月初六(7月15日),徐锡麟、秋瑾这两位皖浙起义的策划者、领军人物先后喋血皖江和轩亭口

  顺便说一下,《秋先烈纪念碑记》确系1930年3月为蔡元培所撰,但由于纪念碑、风雨亭地址变动及其设计与建筑等情,“秋先烈纪念碑记”直至1933年11月建成(据1934年《绍兴商报年鉴》中的1933年《大事记》)。

  民国某年(1912年1933年之间)清明节,嵊县周仲贞赴杭游览,吟《春游杭城纪事七首》,其中《清明谒墓》诗,缅怀秋瑾烈士:

  清明祭扫趁新晴,不薄今人爱古人。

  吊罢于公岳王墓,西泠桥畔缅忠魂。

  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5日,秋宗章撰《关于秋瑾与六月霜》,载《人间世》半月刊第27期。秋宗章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六月霜》的辨正,从而也提供了许多关于秋瑾的史料。

  民国二十四年(1935)6月7日,《绍兴新闻》载有天心《鉴湖女侠秋瑾就义之时日》一文,是为了辨正她英勇就义的日子。

  民国二十四年(1935)6月10日,《绍兴新闻》又载宋涵斋《秋女侠就义时日之辨正》一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辨正她牺牲的正确时日。宋涵斋在文中说:“光绪三十三年,余年已十六,血气方刚,颇同情于革命,因对于先烈事实,颇有深刻之印象,犹忆六月初四日女侠被捕后,次日即围搜大通学堂,全城大起恐慌,虑革命之扰乱,纷纷遁乡以避。越日而女侠就义矣。”

  民国二十四年(1935)6月20日,蔡元培撰《杨芝麟夫妇家传》。他在这篇祭吊诸暨杨芝麟及其夫人曹氏的文章中谈及杨氏追随徐锡麟、秋瑾,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袁等斗争:“时清政不纲,君孤愤激厉,蓄志革命。未几,进绍兴东湖学院,得识先烈徐锡麟先生,大相投契;乃往台州设僧教育会,结纳豪侠。迨锡麟先生刺杀恩铭,君归绍兴,与秋烈女等谋响应,不克,遁上海。辛亥八月,武昌起义,遂与绍兴僧铁崖组北伐义勇队。袁世凯窃国,复奔走海上,倡二次革命,设《浙声日报》于杭州,鼓吹倒袁。盖君意志坚卓,十余年来,备尝艰苦,曾不稍挫”。

  民国二十三年(1934)6-7月,秋宗章撰《六六私乘》一文,连载在杭州《东南日报·吴越春秋》第三十二期至第三十九期。秋宗章在这篇“累二万言”的长文结束语中说:“先大姐幼育世禄之家,长适素封之婿,席丰履厚,夫复何求?恒情方歆羡之不暇,而身其境者,必欲敝屣尊荣,牺牲生命,躬任险阻艰难之革命工作,抑又何欤?推厥用心,良由国势阽危,祸至无日,微彻底改革,不足以图存。佛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充斯念也,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宜其九死而无悔矣。……综其一生,自有光荣历史,照耀寰区,永远不可磨灭,身后枯荣,无损毫末。第劝忠褒烈,国有常经,倘于此而不加之意,则表彰先烈之谓何?此又吾撰《六六私乘》之微意也欤。”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东南日报·吴越春秋》第五十八期载有秋宗章致杜海生的信,涉及秋案告密者问题。该信如下:

  绍兴杜海生君鉴:

  顷由《吴越春秋》编者转交大函,敬悉一是。拙作《六六私乘》所述告密一节,确为事实。惟以光绪丁未,鄙人才十二岁,少不更事,对于某某等数人,姓名、籍贯,实未能一一列举,越中父老见闻所及,必有能言之者,倘不惮颂,随时探询,真相当可大白。鄙人不敏,愧无以副雅命,区区苦衷,幸祈毫察。

  秋宗章 八月八日

  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11日,鲁迅撰写杂文《病后杂谈》,最初发表于1935年2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二号。他说:“中国的士大夫是到底有点雅气的,……临死做诗的,古今来也不知道有多少。直到近代,谭嗣同在临刑之前就做一绝‘闭门投辖思张俭’,秋瑾女士也有一句‘秋雨秋风愁杀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