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死难烈士的纪(1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裘士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六月初六(7月15日),徐锡麟、秋瑾这两位皖浙起义的策划者、领军人物先后喋血皖江和轩亭口

  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17日(“附记”则系“二十三日之夜”),鲁迅撰写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最初发表于1935年3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三号。鲁迅以秋瑾之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诫青年学生应记取血的教训,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我所受的无辫之灾,以在故乡为第一。尤其应该小心的是满洲人的绍兴知府的眼睛,他每到学校来,总喜欢注视我的短头发,和我多说话。

  学生们里面,忽然起了剪辫风潮了,很有许多人要剪掉。我连忙禁止。他们就举出代表来诘问道:究竟有辫子好呢,还是没有辫子好呢?我的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没有辫子好,然而我劝你们不要剪。学生是向来没有一个说我“里通外国”的,但从这时起,却给了我一个“言行不一致”的结语,看不起了。……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一剪辫子,价值就会集中在脑袋上。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

  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灿芝撰《读<六月霜>之感想》一文,发表在《人世间》第二十八期。王灿芝除谈论阅读《六月霜》的感想外,也补充了其先母秋瑾的遗事。

  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宗章写就《记徐寄尘女士》。徐寄尘(1873—1935),名自华,字寄尘,号忏慧。浙江崇德(今桐乡)人。秋瑾的盟姐。她非常同情、支持秋瑾的反清革命。秋瑾牺牲后,徐寄尘在腥风血雨中,两次营葬秋氏遗骸,“于光绪戊申首先创议组织秋社”等。秋宗章在文中虽是记述徐寄尘生平事迹,但也为研究秋瑾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民国二十五年(1936)1月,《逸经》第21期发表了李季谷撰写的《关于徐锡麟烈士》一文。李季谷(1895—1968),字宗武,绍兴平水横路人。历史学家。

  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宗章撰《从记鉴湖女侠祠之前清山阴县知县李公钟岳略事》一文。秋宗章在文章一开头就说:“今年双十节后六日,《山东民国日报》社社长兼经理李江秋先生,随山东省政府韩主席复渠来杭游览,江秋为光绪丁未承办大通学堂党案之前山阴县知县李公钟岳之哲嗣,知不佞在杭,愿图良觌,不佞乃访之于西泠饭店,相见即举先大姐囊就义事互相质询,亘两小时有半”。他根据访问与其同庚的李江秋所得写成这篇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大通学堂党案发生和处理的经过。

  民国二十六年(1937)1月3日,《越风》第8-10期登载了秋宗章《大通学堂党案》一文。他说:“犹忆辛亥暮冬,光复军分统王君季高,方督绍兴军政,曾以府廨所藏大通旧档,移赠西湖秋社保存,借作纪念。人事匆匆,遂逾廿稔,去岁夏间,特至社中,将全卷翻阅一过,究竟日之力,挥汗握管,择要录副,于全案颠末,粗具端倪。因念大通之狱,震惊中外,私家记载,多未翔实,欲博信史,自非取材于官文书不为功,奚节叙事略,稍加诠次,附以平日闻见,草成是篇”。全文分光复会、起义计划、浙抚函电、围搜大通学堂、供词、满吏之处置、舆论之愤激、虏吏之辨白、党祸之株连、徐父之保释、孙秉彝之保释和党案之余波等篇章,翔实地记载了绍兴大通学堂党案的始末。

  民国二十六年(1937)5月25日,蔡元培在其《日记》中记载:“又属以林义顺曾出款千三百元,请人造伯荪先生像,立于墓上。是人以廉价觅粗工造像,而吞其余款,故此像不但不类,而且甚拙。徐社同人埋诸土中,及赵市长检得之,复立诸墓上,非改造不可。闻政府表彰先烈,曾发每年六百元之恤金,家属不愿领受,政府因移作修墓费,已积至万余元。若请雕刻家造一新像,而酬金则取给于积存之修墓费,则家属可供给相片云。”6月1日,蔡元培将“徐伯荪先烈墓上造像事”,委托朱骝先(家骅)去办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