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1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除了各学科各领域继续循着学术发展的轨道开拓和深入之外,也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一是对区域史和文化史研究

  [104]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05]王玉茹、李进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06]张丽:《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二十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压力的测量》,《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107]汤蕾:《战后汉口人力车夫的生存合力(1945—1949)》,《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8]严昌洪:《近代人力车夫群体意识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9]魏文享:《昭股东之信仰:近代职业会计师与公司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10]尹倩:《近代中国西医群体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11]唐永余:《民国时期工业会成立原因探析》,《民国档案》2007年第1期。

  [112]李勇军:《南京政府时期独立工业团体的兴起》,《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113]朱英:《近代中国商会选举制度之再考察——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商会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五四时期无锡商会选举风波》,《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从“公推”到“票举”:近代天津商会职员推选制度的曲折演进》,《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民国时期天津商会选举的两次风波》,《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114]魏国栋:《华盛顿会议前后天津商会活动之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15]陶水木:《上海商界与关税特别会议》,《史林》2007年第6期。

  [116]郑成林:《上海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银行信用制度的演进》,《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117]万立明:《上海银行公会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票据立法》,《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18]李柏槐:《成都市工商同业公会的组织管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19]魏文享:《工商团体与南京政府时期之营业税包征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20]丁晓杰:《蒙疆羊毛同业会始末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5期;《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东亚绵羊协会活动述论》,《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21]霍新宾:《“无情鸡”事件:国民革命后期劳资纠纷的实证考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22]徐思彦:《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安徽史学》2007年第6期。

  [123]黎霞:《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劳资纠纷及其影响(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24]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125]李小尉:《1912—1937年北京居民的工资收入与生活状况》,《史学月刊》2007第4期。

  [126]陈蕴茜:《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与民国中山纪念堂建设运动》,《史林》2007年第6期。

  [127]陈平原:《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8]张春田:《图像上海与晚清都市媒体的表意实践——以<点石斋画报>(1884—1898)为中心》,《粤海风》2007年第1期。

  [129]吴俊范:《城市空间扩展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

  [130]王庆成:《晚清华北乡村:历史与规模》,《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31]韩志远:《王觉一与末后一着教新探》,《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32]朱浒:《地方社会与国家的跨地方互补——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晚清义赈的新发展》,《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

  [133]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134]喻大华、李孝君:《康有为孔教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立场与世界主义情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5]张艳:《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辩》,《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136]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视点》,《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37]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38]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史林》2007年第3期。

  [139]徐时仪:《“民主”的成词以及词义内涵考——兼论西学新词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7月。

  [140]柯继铭:《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走向中下层:清季十年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与“民”的指谓变化》,《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41]章清:《“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42]熊月之:《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史林》2007年第1期。

  [143]邹振环:《19世纪西方地理学译著与中国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44]左玉河:《从考文苑到研究所:民初专业研究机构之创设》,《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从传道之师到大学教员:现代学术研究职业化趋向》,《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145]桑兵:《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中国文化》第24期(2007年春季号)。

  [146]许小青:《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大学区试验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47]方勇:《教育独立的困境——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之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48]毕苑:《经学教育的淡出与近代知识体系的转移:以修身和国语教科书为中心的分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

  [149]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