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10)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除了各学科各领域继续循着学术发展的轨道开拓和深入之外,也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一是对区域史和文化史研究

  [8]周兵:《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史林》2007年第4期;《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9]张荣华:《文化史研究中的大、小传统关系》,《复旦学报》2007年第1期。

  [10]吴苇莉:《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茅海建:《“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史料的主观解读与史家的价值判断——复房德邻先生兼答贾小叶先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5期。

  [12]孔祥吉:《略论容闳对美国经验的宣传与推广——以戊戌维新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3]陆玉芹、李荣庆:《袁昶、许景澄庚子“三折”质疑》,《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

  [14]田涛:《清末课吏馆述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5]徐建平:《顺直咨议局与清末分权制衡体制的产生》,《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16]关晓红:《独断与合议: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及运作》,《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7]叶晓青:《光绪帝最后的阅读书目》,《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李志茗:《袁世凯幕府与清末新政》,《史林》2007年第6期。

  [18]张小强:《自立军事件中唐才常与张之洞关系考》,《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19]崔志海:《端方与美商一桩未予诉讼的经济官司》,《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0]朱东安:《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历史档案》2007年第1期。

  [21]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2]万保君:《1911辛亥风暴下的成都满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3]张皓:《无法和谐的奏鸣曲——论同盟会、湖北集团和江浙集团之间政治关系的演变》,《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欧阳跃峰:《利用会党:辛亥革命的一个误区》,《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

  [24]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5]杨天宏:《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6]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关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7]张淑娟:《宪法危机与1919年南北和谈》,《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28]刘迪香:《热察绥巡阅使与民国前期特区军政体制探析》,《南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9]朱英:《民国时期省议会与省长之间的冲突——以江苏省议会弹劾省长案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30]杨奎松:《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1]金以林:《陈铭枢与蒋介石关系初探——以宁粤对峙初期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07年第1期。

  [32]罗敏:《矛盾政策中找寻出路:四届五中全会前后的胡汉民与西南时局》,《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33]王奇生:《“武主文从”背景下的多重变奏: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与党务》、金以林:《战时国民党香港党务检讨》,《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

  [34]孙宅巍:《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埋尸资料的重要价值》,《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

  [35]姜良芹、吴润凯:《从市民呈文看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36]马俊亚:《难民申请书中的日军暴行与日据前期的南京社会经济(1937—1941)》、朱天乐:《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遗址的发现与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