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11)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除了各学科各领域继续循着学术发展的轨道开拓和深入之外,也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一是对区域史和文化史研究

  [37]马振犊、邢炫:《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军民反抗问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

  [38]王岚:《美国外交关系档案揭秘:1937年秋冬的“泛南京大屠杀”》,《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39]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

  [40]鹿锡俊:《日本的国际战略与中日战争的扩大化——论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关键原因》,《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41]步平:《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检证·战争责任>读后》,《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2期。

  [42]姜克实:《日本人认识历史问题的症结》,《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43]米卫娜、申海涛:《战后河北省对日侨的集中管理与遣返》,《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

  [44]徐进:《党、革命动员和地域社会——论中共河北党组织(1928—1934)》,《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45]李月军:《东北地区中共地下党(1927—1933年)组织生态分析》,《党的文献》2007年第5期。

  [46]刘玲:《建国前土地改革中乡村社会农民心态态势探究》,《求索》2007年第11期。

  [47]何友良:《革命源起:农村革命中的早期领导群体》,《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8]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9]李里峰:《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50]黄道炫:《洗脸——1946—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51]黄遗炫:《盟友抑或潜在对手——老区土地改革中的中农》,《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2]杨奎松:《关于战后中共和平土改的尝试与可能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3]路文娟:《苏联因素对中共夺取东北战略方针演变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4]李兆祥:《中华民国早期(1912—1928)的外交立法述论》,《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55]杨天宏:《北洋外交与华府会议条约规定的突破——关税会议的事实梳理与问题分析》,《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56]吴义雄:《权利与体制:义律与1834—1839年的中英关系》,《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57]张俊义:《南方政府截取关余事件与英国的反应,1923—1924》,《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58]曹英:《两难的抉择:晚清中英关于香港在中国沿海贸易中的地位之争》,《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59]张子建:《薛福成在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中对北段界的划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0]张志勇:《赫德与中英滇案交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阮家新:《抗战时期驻华美军部署及作战概况——兼谈中国战区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地位》、洪小夏:《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合作所论析》,《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

  [62]张值荣、渠怀重:《抗战前后中美英西藏问题的交涉》,《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63]于化民:《短暂的合作: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解析》,《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

  [64]刘中刚、孟俭红:《抗战后期中共对美援的争取》,《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65]唐启华:《1924—1927年中俄会议研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