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1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除了各学科各领域继续循着学术发展的轨道开拓和深入之外,也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一是对区域史和文化史研究

  [66]高艳萍、杨红林:《北京知识界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19—1924)》,《廊坊师范学报》2007年第2期。

  [67]栾景河:《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艰难转变》,2006年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6版。

  [68]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9]栾景河:《十月革命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70]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71]李理、赵国辉:《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72]张静、吴振清:《黄遵宪“朝鲜策略”与近代朝鲜的开放》,《南开学报》2007年第2期。

  [73]王元周:《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韩国认识》,《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74]杨天石:《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75]郭海燕:《中日朝鲜通讯权之争与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文史哲》2007年第1期。

  [76]张启雄:《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7]李爱丽:《从粤海关档案看清末广东省两次公债的发行》,《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78]潘国旗:《北洋政府时期国内公债总额及其作用评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9]张东刚:《近代中国与日本政府消费支出变动的宏观分析》,《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0]刘克祥:《1927—1937年中资银行再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81]朱荫贵:《论近代中国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1930年南京政府禁令颁布前后的分析》,《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

  [82]刘建生:《山西票号业务总量之估计》、燕红忠:《山西票号资本与利润总量之估计》,《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6期。

  [83]昊景平、龚晖:《1930年代初中国海关金本位制度的建立述论》,《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84]吴敏超:《1934—1935年白银问题大讨论与法币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85]陈昭:《中国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函数与计量检验(1927—1935)》,《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86]张晓辉:《中国近代华资联号企业释义》,《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87]郑会欣:《从官商合办到国家垄断:中国茶叶公司的成立及其经营活动》,《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88]王红曼:《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工业》,《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9]黄沛骊:《抗战时期贵阳工业资本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0]丁贤勇:《近代战争与新式交通发展:以浙江抗日战争为中心》,《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

  [91]徐涛:《上海民族自行车产业研究(1897—1949)》,《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邮电通讯》,《江汉论坛》2007年第3期;《口岸城市与周边地区近代交通邮电业的架构》,《复旦学报》2007年第1期。

  [92]刘立振:《中英庚款董事会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铁路建设》,《求索》2007年第8期。

  [93]吴义雄:《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夕的行商体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94]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95]李英铨、严鹏:《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动及其原因》,《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96]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与北方环渤海地区的贸易关系》,《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100]樊如森:《环渤海经济区与近代北方的崛起》,《史林》2007年第1期。

  [101]龚关:《商业贸易与民国前期天津和腹地间的资金流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02]姚永超:《港势地位变迁的制度因素分析——以营口、大连两港的发展比较为例(1906—1931)》,《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03]曹树基:《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