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谭熙鸿:辛亥革命战士 蚕丝改良先驱(12)

辛亥革命网 2011-06-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谭永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谭熙鸿,字仲逵。1907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总统府秘书。1919年夏,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取得法国国家博物

  1934月1月,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成立,主委为曾养甫,此时曾养甫奉派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正在浙江筑路修桥。该会常务委有谭熙鸿、沈百先、张公权、冷通、胡笔江、薛寿宣、吴申伯、葛敬中、何尚平等共九人,谭熙鸿则任该委员会首席常务委员兼代主委。该会为了扩大宣传和影响,发行量一本英文版的SILKDAILY(丝业日记)杂志,卷首分别刊登曾养甫和谭熙鸿两位中国蚕丝业领导的照片和说明。由于以前在浙江推广蚕种改良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套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批蚕种改良骨干,现在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的成立,将中国蚕丝改良运动推向了高潮。蚕丝业改良运动着力推广改良种,取缔土种、设立各种蚕业指导机构、设立农村蚕业合作组织、更新缫丝设备、改替生丝外销,另外还有茧行统制、茧价统制、推广秋蚕、丝厂联合等等。蚕丝改良委员会还编辑出版《中国蚕丝》杂志,3年中共出21期,又编《蚕丝统计月刊》两年。对此,“国际联盟”还派遣了著名的意大利蚕丝专家马利博士驻华,在蚕丝改良委员会充当顾问,协助谭熙鸿工作。谭熙鸿和马利博士之间都是用法语或英语直接交流,沟通没有障碍。他们还时常去江南农村调研,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每天都形成工作日志,还做专题考察报告,径送“国际联盟”备考。

  谭熙鸿不断地下基层,走农村,积累了不少的原始数据,先后发表了“关于振兴中国实业的几点意见”,“七年来中国林政设施之回顾”,“民国二十四年国际丝业之检讨”,“一年来国内蚕丝业之回顾”,“当前我国蚕丝产销事业应有之动向”等文章,对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林业、蚕丝业的发展做了深刻的阐述。

  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科学救国”思想一度升温,中国科技界人士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改造中华民族,推行科学化运动,寄希望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来改造和挽救中华民族。以实现“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为最终目标。1932年11月4日,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在南京青年会礼堂正式成立,以“研究及介绍世界科学之应用,并根据科学原理阐扬中国固有文化,以致力于中国社会之科学化”[35]。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在南京正式成立,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章程》,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会人员任期三年。吴承洛、陈有丰、顾毓瑔、陈立夫、张北海、陈果夫、邹树文、余井塘、徐恩曾、谭熙鸿、胡博渊、魏学仁、张道藩、吴保丰、张其昀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之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陆续成立了一批分会,中国科学化运动随之展开。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其他科学社团积极呼应,为运动的开展推波助澜。依仗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和各地分会的精心筹划,诸科学社团的积极响应,中国的科学化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民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由于谭熙鸿致力于经济建设卓有成效,1935年国民党“五大”召开,谭熙鸿被推选为大会代表。当时与谭熙鸿一同出道的以及不少他的学生都进了高层领导层,基于谭熙鸿的经历与威望,不少人都希望谭熙鸿能在选举中央委员时答应参选。按照规定,参选人必须先表态愿意参选,其他人才能助选。谭熙鸿牢记孙中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教诲,无意参政;且谭熙鸿的“蚕丝改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愿意继续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婉谢了国民党同仁的好意。

  积极抗日 主抓经济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短短六个月内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建立了“满洲国”。日本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934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了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暴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响应,罢工、罢市、罢课,强烈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出兵抗日。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冲击下,在中国共产党合作诚意的感召下,同时从国民党本身的利益出发,蒋介石感到“围剿”共产党、“围剿”红军的政策难以继续推行下去了,不得不考虑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蒋介石在国际、国内都设法和中国共产党“搭桥”,在国内指派陈立夫主持这项工作。陈立夫受命后,不便亲自出面,于是交给他的亲信曾养甫办理。由于曾养甫与谭熙鸿关系甚好,谭熙鸿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与共产党人李大钊合作也非常默契,为此曾养甫多次与谭熙鸿商谈,并且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好友、曾养甫的部属谌小岑,经谌小岑的努力打通了与共产党的联系。

  1936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正式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救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竭力斡旋,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公开接受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的方针。之后,国民党决定召开不包括共产党的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谈话会,进一步商讨国是,统一认识。谈话会于1937年7月16日在庐山图书馆开幕,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各阶层与各党派代表与会宾主共158人,分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四组,先开大会后分组讨论。谭熙鸿受邀参加了此次谈话会,会上谭熙鸿和蒋梦麟、胡适、张伯苓、梅贻琦等积极拥护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方针。主战派发言踊跃,群情振奋,整个会场充满热烈、慷慨的气氛。蒋介石也只得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36]

  在“庐山谈话会”上,张伯苓告诉谭熙鸿,中日一战在所难免,应当做好准备,万一战事吃紧,欢迎谭熙鸿全家去重庆居住,此前张伯苓已经在重庆开办了一所南开分校(时称南渝中学)。1937年7月29日,美丽的天津南开园惨遭日寇炮火蹂躏,至8月1日,南开整个校园成为一片废墟。

  11月12日,日寇逼近南京,张伯苓再次来函邀谭熙鸿赴重庆,谭熙鸿决定举家赴渝。当时国民政府尚未宣布迁都,但长江轮船已经非常紧张,不易上船。11月20日谭熙鸿全家分乘两辆小轿车,从南京出发,经黄山、南昌、长沙到达汉口,再转乘长江轮入川。当时正值张伯苓应李宗仁之邀在广西演讲,得知谭熙鸿到重庆,特意电告南开派人及车辆到码头等候。

  南开学校建在离重庆市中心15公里的沙坪坝,环境清静。当时学校的生活区已经住满了人,张伯苓正在另建一栋两层楼房,院内有厨房、盥洗室等,供谭熙鸿全家居住,室内配齐家具及生活用品。抗战八年,谭熙鸿全家一直居住在此津南村,与张伯苓为邻。

  1937年12月31日,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将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第三部和第四部、资源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经济部。谭熙鸿到达重庆后在经济部任技监并兼任经济调查委员会主委。技监为技术人员的最高官职,在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铁道、实业、内政等部都设有技监一人,技监的任务是秉承上级命令,掌管技术业务,并指挥、监督所属技术人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