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谭熙鸿:辛亥革命战士 蚕丝改良先驱

辛亥革命网 2011-06-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谭永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谭熙鸿,字仲逵。1907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总统府秘书。1919年夏,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取得法国国家博物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中华近代史上,孙中山、蔡元培是两大伟人。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创建了共和,这是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功业。蔡元培出长北大,掀起了“五四”及“新文化运动”,颠覆了中国封建文化制度。

  孙中山和蔡元培,一生各自聘用的秘书不乏其人,然而恰似一种机遇,先祖父谭熙鸿(字仲逵)被孙中山和蔡元培先后选中,担任过他们两人的秘书。由于谭熙鸿长期追随这两位仰望星空的领军人物左右,恭聆明诲,亲泽风貌。他们的崇高思想和品格魅力自然也深深影响了谭熙鸿,使他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潜移默化,选择了一条顺应中国社会发展主流前进的道路。

  导师引领 投身革命

  谭熙鸿祖籍江苏吴县,1891年出生在上海普通市民之家,四岁丧父,靠母亲庄莲英辛勤劳作,读完小学后因家贫辍学。十六岁时,他考入了上海的中国电报局做练习生,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和理化知识。期间认识了蔡元培,当时蔡元培已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元老之一,致力于反对清朝封建帝制统治的斗争。蔡元培见其年少有志,谦虚好学,有爱国思想,常向谭熙鸿灌输反清共和的思想,并于1907年初,蔡元培介绍谭熙鸿加入中国同盟会。两年后,因革命需要,谭熙鸿调入天津电报局工作,任职业报务员,成为“京津同盟会”的成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京津同盟会”副会长李石曾便派谭熙鸿赴上海串联。11月3日,陈英士在上海发动起义。在南路进军制造局受阻,陈英士徒手入劝降制造局被拘,起义军悲愤异常,进攻愈烈,社会群情激怒,由商团为主,各界配合,全力总攻制造局。年轻气盛的谭熙鸿也随同参加了制造局之役。次日攻下制造局,救出陈英士后,上海随即宣布独立。11月6日成立了上海都督府,公推陈英士为上海都督。陈英士迅速安定上海社会秩序,并支援苏、浙、皖三省全力进攻南京,最终取得胜利,使处于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当时国内18省都爆发了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军控制。清廷见大势已去,要求袁世凯南下议和。袁世凯向各省代表提出议和三条件:停战,清帝退位,选袁世凯为总统,并派唐绍仪等全权代表离京奔赴上海议和,各省代表推举伍廷芳为民军议和全权总代表,组织议和代表团。李石曾和陈英士共同推荐谭熙鸿为民军议和代表团办事处译电员。[1]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希望“约一些北京参加同盟会及在《民报》写文章的朋友们到南京去帮助”[2]。谭熙鸿入选,被委任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处秘书,担任电讯组长,参与机要。[3]由于总统府不设内阁,没有国务院,总统与各部间的联系均通过总统府秘书处去安排,因此秘书处任务繁重。当时与谭熙鸿同在这里做秘书的包括吴玉章、萧友梅、任鸿隽、张季鸾、冯自由、杨杏佛、王云五、柳亚子等人,几乎都是青年才俊,有朝气,有才华,满脑子的理想主义,带着露水气息的新生共和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朝夕相处,度过了人生中极为难忘的一段生活。

  此时,“南北议和”仍在上海进行,其主要议题是国家体制问题,以唐绍仪为代表的北方议和团主张君主立宪,以伍廷芳为代表的南方议和团主张民主共和,双方讨价还价,相持不下。谭熙鸿常奔波于宁沪之间,将第一手的电讯及会谈资料及时地送给总统查阅,又将总统的有关指示,准确无误地转达给南方代表团,使和谈得以顺利进行。谭熙鸿为此深得孙中山的满意和信任,是年他才21岁。

  为了消弭战端实现和平、建设民国,孙中山以大局为重,于1912年1月22日提出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他愿意辞去临时大总统并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3月,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当时秘书处有一部分人不愿北上依附袁世凯,欲出国深造,来日报国。孙中山也认为建国必先有人才,遂亲自批准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出国留学,并责成总统府稽勋局负责办理。孙中山对稽勋局派出的留学生曾有过指示,年轻的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年龄稍大的以学习社会科学为主。之后公布的首批25人名单中,前五位分别为:张竞生、谭熙鸿、杨铨、任鸿隽、宋子文。其他还有肖友梅、邵逸周、李四光、吴玉章等人。谭熙鸿原被派留美,后因李石曾的请求,改而赴法国学农。这批留学生以后大都很有成就,活跃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条战线上,为推动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史称民初的“稽勋留学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