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十八栋下的干打垒小房

辛亥革命网 2023-02-22 14:1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铭玉 查看:

到1936年,张难先的子女陆续回到武昌,“灵山窝”的房间已经不够用。张难先就有购地建房的需求。

  1928年末,张难先离开湖北财政厅,武汉大学在他启动后继续建设,到1936年全部建设完成。

  武大校长王世杰认为:师道尊严,是大学首先要精心维护的。为了招纳天下杰出的学术人才,他在珞珈山修造了一批西式别墅,作为武汉大学教授们的住宅区。

  十八栋分散在半山,背靠四季绿荫的珞珈山,面向绿波荡漾的东湖,用足了中国风水。

  十八栋的建设,却是参照当时欧美大学教授的生活标准。

  那时居住在十八栋的是王世杰、王星拱、陈源、 周鲠生、杨端六等杰出教授。

  到1936年,张难先的子女陆续回到武昌,“灵山窝”的房间已经不够用。张难先就有购地建房的需求。张难先在南昌拒绝蒋介石赠送的四万元银元安家养老费,以自己的力量想在武昌购地建房安家养老已经捉衿而肘见。

  从十八栋下山,在东湖边,有一片地,遍地荒草,附近没有村庄,因此土地便宜。

  还是1929年正月,他将刘静庵烈士迁葬卓刀泉。

  在珞珈山坡,可遥望卓刀泉刘静庵烈士墓,于是购地约两亩,建一座土屋。缅怀辛亥革命老友。将珞珈山的房子取名《思旧庵》。并为此撰一联:

  看山感旧欣先死

  筑土为庵当活埋

  张难先看到倭寇蹂躏祖国大好河山的行径一天比一天严重,而蒋介石政府对此却难见作为,心境极不平静之下,才有这一联。

  七月,房子落成。张难先夫妻及三女汉民搬去居住。有沔阳生活艰难的亲戚投奔过来照顾他们。

  在新屋即将竣工之际,老友欧阳瑞华见新屋太小,颇有感慨,做对联相勉:

  庚信园殊小;

  陶潜屋不丰。

  距东湖不远有一间小土屋,那是张难先的思旧庵。站在用竹片稀疏编制围墙外,可见园子约占地二亩多,靠北一座小屋坐北朝南。漫步来到屋前,只见小屋是完全用土夯实成墙构成的三间,没有一块砖。取土筑屋时留下南边、西边的两口水塘。

  在1968年大搞三线建设时,国家为节约资金,曾召开专门会议推广这个办法建生活用房。叫“干打垒”。

  小屋左右宽也不过十一、二步。中间堂屋,左右各有一间小屋,小屋靠北墙正好放张床,南面有一窗,窗下放一张桌子,余下的空地就不多了。各房的地是夯实的黄土。出堂屋北门,右边是间厨房,左边是杂物房。

  屋后,距厨房北墙半步,有一个“土堤”,阻挡雨天从珞珈山上下来的雨水。堤上种植一排橘(实为枳)、竹。

  生活用水靠挑东湖水,天黑后点煤油灯;做饭烧的是秋天割珞珈山上茅草,茅草茂盛且无人管理,在屋东边堆个大草堆,然后绞成手臂粗的草绳做成“草把子”;厨房东墙外搭有鸡窝,养几只鸡,客人来了杀鸡待客;生人来了有一群鹅围着鸣叫;园子里四季蔬菜自足。过上真正的田园生活!

  住在思旧庵,更添了许多笃念故人的情感,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种情感不时地奔腾于诗词、盈联、墨梅之上,他为故去的老友作传、立碑、为他们的遗墨题词、作跋。

  这时,日本一面让其驻华大使同国民党政府谈判,一面制造借口,大量向中国增兵。屯重兵于北宁路一线,强占交通要道丰台车站,调大批军舰进驻青岛、上海及长江各口岸。张难先眼见日寇横行,而本人再三向蒋介石进言抗日,都被冷淡;看着“国土日削,民生日艰”,却自己竟已是六十有余的人了,早已“壮不如人”,在国家危亡之秋,再不能如三十多年前那样,为救国而出生入死。经过许久的“慨国步之艰难 嗟人生之苦恼”后,在1937年春,农历丙子除夕,为《思旧庵》撰春联:

  丙子除夕 慨国步之艰难 嗟人生之苦恼 缘作此以抒忧愤

  国土日削 民生日艰 对兹大好湖山 只足增无穷感慨;

  壮不如人 老不速死 似此苟全性命 说得出有甚意思。

  后来又抄一付贴在城内灵山窝正房堂屋门外。众多亲友得以了解张难先这一感时忧愤的心情。

  (作者系张难先长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3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