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谭熙鸿:辛亥革命战士 蚕丝改良先驱(11)

辛亥革命网 2011-06-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谭永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谭熙鸿,字仲逵。1907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总统府秘书。1919年夏,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取得法国国家博物

  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与谭熙鸿都是老同盟会员,又一起在法国留学,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张静江非常欢迎谭熙鸿来杭州工作。张静江热衷于经济建设事业,谭熙鸿主张实业救国,情趣相投。这次他们在杭州重逢,分外高兴,希望再度合作,能在浙江搞出点名堂来。他们之间常过府拜访,交谈最感兴趣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加快建设新杭州一事。由于军阀统治,连年战争,杭州屡遭破坏,徒有一个“天堂”的虚名。西湖四周没有像样的马路,城内电灯、自来水、公共卫生设备、娱乐场所条件极差,市区街道都是石板小巷,民房破旧简陋,怎样去改造杭州呢?应从何处入手呢?张静江与蒋梦麟、程振钧、谭熙鸿、李熙谋、林风眠、朱家骅、吴琢之、何尚平、周象贤、蔡无忌等一些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座谈中了解到,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实业救国和振兴民族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借“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为名举办一个展览,激励民众,刺激经济,以保护中国的民族工业,使杭州的各项建设,全盘更新。正如孙中山在《建国大纲》里说过:“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衣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的各式房屋,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西湖博览会于1929年6月6日正式开幕,西湖博览会的大门上书对联:地有湖山,集二十二省无上出品大观,全国精华,都归眼底。天然图画,开六月六日空前及时盛会,诸君成竹,早在胸中。西湖博览会共设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等八个馆,特种陈列所、参考陈列所等两个所,沪杭甬路局陈列处、交通部电信所陈列处、航空陈列处等三个处。馆、所、处均设在西湖四周,总面积达五平方公里。张静江担任博览会会长,谭熙鸿担任农业馆馆长,李熙谋担任工业馆馆长,林风眠担任艺术馆馆长,刘大白担任教育馆馆长。

  “民以食为天”。西湖博览会农业馆为谋民生之解决,求民食之充裕,搜罗全国农产,供人参考,以求得农业之发展与改良。农业馆馆址设在中山公园、忠烈祠、文澜阁等处。近百余亩场地布置成农业、农林、蚕桑三大部分,陈列产品数万件。依照地势建成各种花坛、茶园、竹林、温室、喷水池、禽笼等颇具田园风光的展区,陈列着各种农产物、农具、肥料以及介绍防治病害、虫害的方法,为参观者作种种农事的示范。农业馆希望以此促进农业的技术改良,解决广大农民的谋生之道。

  西湖博览会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历时137天,于10月20日闭幕,国内和国外代表团体来杭共计1000多个,参观人数达2000余万人次。杭州!经过这一次的大开发,真是换了人间!由于工程浩大,虽然赔了钱,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是不可估量的。那是“一次面向世界的成功”,是张静江这位“民国奇人创造的空前奇迹”[33]。博览会把提倡国货的思想深入到了民心,民众的爱国热情随之高涨。这也是博览会的成功之处。

  谭熙鸿在杭州的五年时间里,为浙江的蚕丝业和农业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30年11月,张静江辞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1年,CC派政客提出“浙人治浙”口号,谭熙鸿遭到了排挤,1931年底辞职返沪。

  科学救国 振兴农林

  谭熙鸿离开杭州,暂住上海。时任国民政府要职的李石曾希望谭熙鸿出任国立劳动大学校长,谭熙鸿认为该校情况比较复杂,未就。李石曾又向国民政府推荐谭熙鸿担任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李石曾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留法的农学家亦不少,农业行政应有留法学者主持。然而国民政府没有农业部,只有农矿部。1931年12月,国民政府进行中央行政机构改组,将工商、农矿两部合并,成立实业部,下设工业、农业、商业、矿业、鱼牧、劳工等司以及林垦署。1932年3月谭熙鸿担任了林垦署署长,直至1938年抗战,国民政府调整战时机构,撤销林垦署为止。谭熙鸿成为中华民国史上唯一的一位林垦署长。林垦署的工作就是全国推广开垦造林。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南京召开的动员大会都由谭熙鸿担任主席。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对南京的环保和绿化非常重视,每年植树节必到,并亲自植树。

  1932年1月,实业部筹建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谭熙鸿兼任了该所的首任所长。这是一所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综合研究机构,该所的任务是主管全国农业研究、改良和推广工作,不久在各省、县设立相应的农业试验推广机构,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业研究推广体系,开始形成。中国的传统农业,逐步出现了现代化转型的气象。1933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设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聘任张嘉璈、钱新之、李铭、虞洽卿、刘鸿生、史量才、荣宗敬、胡适、丁文江、翁文灏、谭熙鸿、陈光甫、穆湘玥等36人为委员。该委员会的目的“集中朝野力量,筹集巨款,分途救济,充实金融,改良技术,发展交通,调剂粮食……”[34]

  1933年上半年,时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突然召见谭熙鸿,要他担任教育部长一职,被谭熙鸿婉拒。此前,汪精卫曾先后邀请李麟玉、翁文灏、胡适三人担任此职,均未同意。因此,汪精卫很不高兴对谭熙鸿说,你们是不是拆我台?谭熙鸿回答那到没有,只因以前没有做过政务官,没有从政的经验。赫赫有名的四位北大教授为何都不愿意担任教育部长,此时正值“九一八”之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全国各地学潮四起,要求政府救亡,而政府则要镇压学生运动。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谁会为此站在学生的对立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