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谭熙鸿:辛亥革命战士 蚕丝改良先驱(9)

辛亥革命网 2011-06-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谭永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谭熙鸿,字仲逵。1907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总统府秘书。1919年夏,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取得法国国家博物

  中年失偶,是人生之大不幸。谭熙鸿经不起如此沉重的打击,一下子病倒了,以致其代理北大总务长一职也无法履行,不得不由沈士远暂时接替。

  1922年6月下旬,在陈纬君百日祭时,由蔡元培领衔以国立北京“八高校同仁及留欧同学”名义刊登启事,发起谭陈夫人追悼会,并与李大钊、李石曾、王世杰、肖友梅、张竞生、丁西林、李四光、沈士远、李麟玉等十位教授联名撰写《谭陈纬君夫人行状》一文,简介陈纬君生平,称颂其美德,寄托哀思。“夫人性和蔼,庄静,不苟言笑;尚勤俭,而深恶奢侈奇异之习尚;为人克己,而待人处事,皆极宽厚;虽仆役偶有过失,夫人亦皆以婉言正之。自律极严,不问男女,非道德高尚者不与友。夫人颇鄙视政治运动,而重视社会事业,于教育无比热忱,轻官吏与议员为不屑道。方期天假之年,为中国女界作之楷模,今乃不幸以染疾不治,与兹世长辞!呜呼痛已!”[28]陈纬君的去世,获得这么多大师级人物的哀挽,实属罕见。

  爱妻去世后,生活还得继续下去。谭熙鸿在北大既任校长秘书,又兼授课,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压力相当地大,人一下子憔悴许多。

  1922年9、10月间,在广州执信学校就读的陈纬君同父异母妹妹陈淑君,因陈炯明叛乱,广东局势不稳,故辗转北上,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国文系。由于北京大学招生期限刚过,秋季已经开学,陈淑君报考不成,就寄住在谭熙鸿家,到北大做旁听生。

  1923年1月16日,陈淑君原先的恋人、广东政法学校的学生沈厚培投书《晨报》,题目为《谭仲逵丧妻得妻,沈厚培有妇无妇》,称自己与陈淑君已有婚约,指责谭熙鸿道德沦丧。第二天,陈淑君也以《谭仲逵与陈淑君结婚之经过》为题,投书《晨报》[29],声明沈厚培所述与事实不符,公开为自己辩白:自己与沈厚培“然实无婚约也。”“婚姻一事,纯属自由,何能勉强。今淑与沈君既无婚约之预定,与仲逵结婚,又纯出双方之志愿。”陈淑君表示《晨报》“竟据一面之词,不详究事实,为之披露,并加按语,似非忠厚谨慎之道。淑今切实声明,淑与仲逵结婚,纯本乎个人自由,双方志愿,第三者实无置喙之余地。此后如有此类之函件,及关于此事之无理之批评,淑认为侵犯淑个人之自由,自有法律为之维持,淑则一概不屑为之置辩。”[30]

  谭熙鸿是北京大学的名教授,陈淑君是汪精卫的小姨子,两家都是社会名流,事情又刚好发生在新旧思潮冲突最尖锐最激烈的北大,一时间对事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场被冠以“A先生与B女士事件”的谭、陈联姻,经各方媒体炒作,由北京波及到全国,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这场风波由于谭熙鸿的北大同事张竞生的介入,更是将这场悲喜大戏的剧情推向了新的一幕。4月29日,北大教授张竞生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公开为陈淑君辩护。张竞生认为,爱情的定则主要有四项:(一)爱情是有条件的。(二)爱情是可比较的。(三)爱情是可变迁的。(四)夫妻为朋友的一种。以这个爱情四定则来衡量和判断陈淑君的爱情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张竞生这惊世骇俗的爱情四定则理论一经刊出,舆论大哗,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爱情的大讨论,先后有梁启超、鲁迅60多位学者都关注或参加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对封建意识与传统礼教的正面冲击,是对妇女解放与恋爱自由的全面启蒙,是对男女平权与两性关系的全新诠释,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这场大讨论同时也伤害了谭熙鸿夫妇,使谭熙鸿备受所谓“绯闻”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在北大的威信。但谭熙鸿身正不怕影子斜,他忍辱负重,默默工作,仍继续担任北大评议会的评议员,认真履行教授治校的职责。努力筹建北大生物学系,亲自谋划生物学系的队伍组建、课程设置、标本采集、招收学生等工作,并担任了北大生物系第一任系主任,书写了中国现代生物学的灿烂篇章。此后大半生,虽然绯闻或谣言总是如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但他心胸开阔,淡然处之,牢记孙中山的教诲,以事业为重,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中国现代生物科学。

  这场大讨论为何会搞得如此轰动呢,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黑手在操纵着,而这只黑手不是别人,正是事件当事人陈淑君的姐姐陈璧君。谭熙鸿与汪精卫作为连襟,又同在法国留学,双方一直十分相敬,抗战以前并无恶感,但与陈璧君关系不睦却由来已久。陈璧君是富商之女,性喜豪华,谭熙鸿是平民出身,生活简朴,两人从生活习惯到思想意识都大相径庭。陈璧君生母卫月朗是老同盟会员,许多革命党人流亡南洋,食宿在陈家,都得到卫月朗的照顾,对孙中山的革命有很大的资助。而陈璧君对这些老同志随意差使,客人则大多敬让三分。而谭熙鸿却偏不买账,甚至当众驳诘,且二人个性甚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屡生不快。这些状况蔡元培、李石曾等都曾看在眼里,蔡元培力邀谭熙鸿到北大工作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为缓和谭熙鸿与陈璧君之间的紧张关系。陈纬君去世后,陈璧君原以为谭陈两家的这门亲戚关系就可以就此了断,不曾想陈淑君自主婚姻,又将已经断线的风筝连接起来。谭熙鸿成了陈家的双料女婿,陈碧君怒不可遏,力加破坏,于是就导演了这一幕闹剧。

  陈璧君在广州的势力很大。1924年谭熙鸿参加国民党“一大”期间,有好心人劝谭熙鸿晚间不要单独外出,免遭不测。此事连陈家的亲戚都认为“璧君逼人太甚”。最后在选举中央委员时,由于陈璧君的阻扰,除谭熙鸿一人外,留法元老及北京特区特邀代表全部进入决策层。

  1927年奉系军阀入关,大肆捕杀进步知识分子。4月,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惨遭杀害。北京的形势十分严峻,北大不少教授离京南下。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把谭熙鸿一家接到天津,住在张府,张伯苓之子张锡羊为谭熙鸿购买船票,托运行李,谭熙鸿从海路回到上海。不久,受邀去了杭州。

  创建农校 改良蚕丝

  中国国民革命的的发源地在广州,谭熙鸿离京南下为何选择杭州,原因之一,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由汪精卫当家,当时谭熙鸿为第二次婚姻与陈璧君闹翻,还受阻于决策层外,遂决心摆脱政坛,另辟蹊径。原因之二,1926年底,随着国民军北伐节节胜利,国民党中央委任张静江、蔡元培、马叙伦、蒋梦麟陈其采、褚辅成等11人为攻克杭州城后的浙江省政治会议的委员,张静江为主席。谭熙鸿与张静江、蔡元培、马叙伦、蒋梦麟等人在法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愿助其一臂之力。原因之三,蔡元培和李石曾曾有探讨,欲仿造法国教育制度成立“大学区”的计划,先以浙江、江苏、北京三地为试点,每个区设一个大学,领导学区的教育,另外还设立一个劳农学院。谭熙鸿就是基于以上三点选择了南下浙江杭州。

  1927年5月,谭熙鸿任公立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校长,该校在杭州近郊笕桥。8月,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扩建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谭熙鸿任院长。劳农学院设农艺、森林、园艺、蚕桑和农业社会5个系,学制为三年本科,毕业生统称农学士。1928年7月1日,劳农学院随校名改变而成为“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最后名为浙江大学农学院,谭熙鸿继续担任农学院院长。学院设桑蚕系,同时蚕桑系学制四年本科,谭熙鸿兼系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