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锐于千载:同盟会员、武昌起义新军标统乔运钧

辛亥革命网 2021-07-01 14:0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乔茵 查看:

作为跨越清朝、民国两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乔运钧与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息奋斗的时代军人一样,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爱国革命精神遗产。

  202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1949年9月30日,为纪念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奠基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底座镶嵌的一幅汉白玉浮雕定格在起义深夜起义新军摧毁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以直捣黄龙的气势冲向总督府的庄严一幕。

  乔运钧(1888-1947),曾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骑科、留日学生、同盟会员、湖北新军标统,参加了武昌起义,为结束两千多年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和民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参与了阳夏保卫战、出师南方,开展“南北和谈”、调停南北战事及迎接孙中山北上,为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民国建立不懈努力。他1927年参加北伐、1937年参加抗战,2015年9月3日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作为跨越清朝、民国两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乔运钧与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息奋斗的时代军人一样,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爱国革命精神遗产。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110周年,作为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新军将士及抗战将领后人,我们在新时代回顾历史,纪念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抗战将领乔运钧1946年于重庆

  一、舞阳河畔书香门第英俊少年

  乔运钧(1888-1947),出生湖南衡州,又名乔筱衡,祖籍贵州镇远。镇远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其名源于“威镇远方”。镇远古城历史悠久,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无阳县”(隶属武陵郡)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镇远是黔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历史上地处“五溪蛮”和“百越”结合部,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两千多年来,山清水秀的舞阳河静静地流淌,穿城而过,悄无声息伴随着古城、滋养着镇远这片秀外慧中的古老大地。

位于青龙洞角度拍摄的镇远远景和舞阳河

  从镇远地方志上探寻,外迁进入镇远的姓氏有两大户值得一提。一户是从广东湛江茂名迁入的“一门三翰林”的谭家,出了个云贵总督谭钧培。另一户是更早的时候来自山西交城义望村的乔总兵。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武进士乔冲标被清廷钦点到镇远,首任清江协副将,最高职务是镇远总兵,正二品。乔冲标来到镇远后就再没有离开,落地生根,发展了乔氏家族镇远一支,被尊为镇远乔姓始祖。镇远社情重习文,乔氏发展到第四代乔明凤(1780—1845),进士,开启乔家书香门第之风;第七代乔文斗(1848—1917)是前清举人,四品,先后在镇远办团练,曾任浙江衢州、安徽凤阳、湖南衡州三处知府道台。乔文斗的长子乔运鸿、次子乔运亨、三子乔运钧已是第八代。乔谭两家“门当户对”,家喻户晓,坊间流传“谭家的顶子,乔家的文房”的佳话,这是后话。

  乔运钧在贵州镇远平冒山下的平冒园(又名大菜园)生活、长大。平冒园前临舞阳河、背依平冒山,是镇远难得的一块大平地(坝子),曾是元、明时代很重要的练兵场所。乔运钧的母亲曾氏是安徽凤阳人,随丈夫乔文斗回到镇远,相夫教子,极为担当。

  近代镇远乔氏虽然几代书香门第,但受父亲影响,乔运钧从小习文弄武,眼界开阔。良好的环境、优渥的生活,使得乔运钧在平冒园坝子上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天资聪颖,不到18岁,身高已过一米八,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堪称舞阳河畔俊少年。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父亲乔文斗这位晚清举人常与乡绅们谈论时局,乔运钧会专注聆听。久而久之,他养成了读书不忘国事的习惯,成长立志的种子在内心种下。

  1905年,二哥乔运亨与同籍贯的周英、陈鸿翥、吴会贤同时获得官费东渡日本留学资格。兄长们的远行,对乔运钧人生选择影响很大。他中等学堂毕业后,强烈要求外出求学。他向父母提出要走出大山,到省城以外去看世界。父亲指点他去的地方不是贵阳而是湖北武昌,因为镇远世交谭钧培长子谭启宇是湖北武昌粮道道员,愿意为乔运钧来武昌提供帮助。

  清末洋务运动后,湖北武昌、汉阳、汉口已经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中武昌更是政治重镇。乔运钧来到武昌后,在谭启宇提供的武昌粮道街居所住下。粮道街靠近花园山、昙华林及文化书院,这为乔运钧接触新思潮、了解新动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扑面而来的反清思潮和各种进步社团活动让这位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年轻人视野大开。他被武昌学界、军界乃至商界的新气象所感染,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的种子似遇到温润的土壤,快速生长。

  1890年到1907年,湖北的教育改革已经远远处于全国前列,张之洞先后办了28所新式学堂,派遣三批留学生赴日学习。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考试,湖北境内很多年轻结伴来到武昌,寻找出路,有的投考两湖书院,有的加入武昌新军。乔运钧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报考军校,走强军救国的路。谭启宇夫人十分欣赏乔运钧,把他的选择告诉远在镇远的世交父亲乔文斗和母亲曾氏,他们非常兴奋,鼓励他早成器快成才。

  1906年夏,乔运钧获得清廷陆军部设立于保定的陆军速成学堂全国招生消息,立即报考。他凭借良好的文化功底,一举考上了军校,从此踏上军旅求学生涯。1906年秋,乔运钧入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编入骑科(简称速成二骑)。他刻苦学习、认真训练,成绩十分优异。受已在日本留学的二哥乔运亨的影响,1907年,乔运钧从速成二骑毕业后,就东渡日本,在振武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继续学习近代军事知识。此时二哥乔运亨已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2年了,兄弟二人在日本相逢,无比激情。乔运亨与中国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分子密切交往,他向乔运钧介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共和、平均地权”的宗旨,介绍乔运钧加入同盟会并成为一名同盟会员。1908年,兄弟二人一起回国,乔运亨回到镇远,任镇远县劝学所所长,在镇远创办了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担任首任堂长(校长)。乔运钧则一心向往武昌。

  此时武昌民智大开,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地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念深入人心。乔运钧回到阔别2年多的武昌,进入新军,在黎元洪属下工作。作为留日军事学校的学生,他受到湖北新军的青睐,任二十一混成协骑兵标统,协统是黎元洪。

  乔运钧17岁离开镇远到湖北,受湖北民主思潮影响,反对清廷,崇尚民主共和。年轻时的家庭熏陶和思想基础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基本方向:追求和平、反对分裂、反对内战,并促成了他遇事不折,为人正直坚强性格。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