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锐于千载:同盟会员、武昌起义新军标统乔运钧(4)

辛亥革命网 2021-07-01 14:0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乔茵 查看:

作为跨越清朝、民国两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乔运钧与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息奋斗的时代军人一样,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爱国革命精神遗产。

  四、参加北伐、反对内战、抗战救国

2015年10月10日,孙乔钟鸣、孙媳刘莹携曾孙女乔茵拜谒辛亥革命纪念园,祭奠辛亥志士乔运钧

  1925年,37岁的乔运钧南下广州,在李济深任军长的北伐第四军工作。乔运钧是元老级军事人才,长期在北洋政府工作,加入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乔运钧为人耿直,不屑于专营,他军事底子过硬,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作为孙中山的信徒,乔运钧牢记北伐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军事行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确定的三大政策。北伐途中,他极力反对蒋介石的“清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许克强5月21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启动了“七·一五宁汉合流”,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被葬送,无数中国共产党员遭到杀戮,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乔运钧感到十分愤慨。感叹旧军阀如此,蒋介石等新军阀也如此!中国内耗何时是个头?

  1928年12月30日,张学良“改旗易帜”昭示全国统一。经过北伐,中国形式上得到了统一,老百姓稍微得到喘息的机会,生产生活归于正常。常年奔波在外无暇顾及镇远老家的乔运亨、乔运钧两兄弟,决定将家迁到贵阳。很快,乔运钧将家定居在贵阳飞山庙第七十一号。镇远的宅子因一次意外火烛化为灰烬,贵阳交通方便出行,乔运钧也就很少返回镇远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予抵抗,而是走重兵围剿红军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围剿政策。乔运钧一直不赞成蒋介石的对内政策,积极加入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联共反蒋。福建人民政府存续一年多,最后被蒋介石搞垮。乔运钧对蒋介石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的事实十分不满,但又无能为力。他寄望长子乔光锐能继承孙中山的“爱国、革命、牺牲”的黄埔精神,立志报国。1930年,16岁的长子乔光锐考上黄埔军校第八期步科,1933年毕业后,走上与父亲一样的军人生涯。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全面抗日爆发。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长征到达延安,举起了抗日统一战线大旗,乔运钧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政府机构改为中国军事委员会,下设军政部、军令部、军训部。他在军训部从事军事教育,倾全力培养称职的军事人才,向前线输送军事干部,为抗日出力。他的学生们不怕牺牲,拼杀在抗日疆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安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他渴望的抗战胜利终于来到。他牵着长孙乔钟鸣的手走进重庆街头欢庆胜利的人群中,感受艰苦抗战胜利的喜悦。此时他已经是57岁的中老年人了。

  乔运钧渴望重庆谈判成功,无战争、统一和平的中国早一天到来。但蒋介石不顾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蓄意破坏抗日期间建筑起来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局面,撕毁双十协议,和谈破裂。1946年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军训部撤销。乔运钧也到了南京,继续在国防部任职军事教育。

  1947年,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乔运钧决定永远离开这个内斗内耗的旋涡,离开南京。1947年他回到山清水秀、阔别42年的故乡贵州镇远,住进了乔家祠堂,在镇远师范任教。此时,他了解到侄儿乔光鉴(毕业于北京大学)已是贵州中共地下党员负责人,他与侄儿谈得来,理解他做的事情。常年在外奔波,他身心俱疲,积劳成疾,未能走近共产党也没能看到蒋介石溃退台湾,也没能等到新中国的诞生,1947年9月病逝镇远,享年59岁。

  五、结束

  乔运钧受家庭熏陶养成的强烈家国情怀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追求和平、反对分裂、致力统一。

  乔运钧,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而参加武昌起义,为促停战而亲赴战事中心,调停斡旋各方,为促国家统一而辛苦奔波。他一生厌恶混战、内战和分裂,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岗位,所从事的工作都离不开和平、统一两大主题,是和平友好使者。他反对分裂,维护民族独立,是爱国抗战将领。2015年9月3日,他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乔运钧后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编号2015001708(正面及反面)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乔运钧所在的时代是中国由积贫积弱走向探索自强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开始自觉自立自新的时代。千千万万个乔运钧似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寻求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付出鲜血和生命。“百年锐于千载”是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前那一百年世界历史的精辟概括,其实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同样是“百年锐于千载”。二十世纪的世界,变化幅度之宽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那一百年。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需要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今天,籍此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新时代下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辛亥革命参加者丰富的爱国革命牺牲精神遗产,纪念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作者系武汉交通专修学院院长、乔运钧曾孙女)

  资料来源: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政治》[M]. 914

  《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乔运钧》梁承祥主编黔东南人物. 黔东南人物 273,1912-1949[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1.12. 274

  《晚年熊希铃》龙儒文编著.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11. 51

  《熊希龄家书诠释》姚本辉,龙儒文编著.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10. 170

  上海《申报》1912.04.24.02、1913.03.09、1913.07.06

  《镇远人物·乔运钧》政协镇远县委员会编. [M]. 2003.09. 7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