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于普源

辛亥革命网 2021-01-27 09:21 来源:潍坊日报 作者:于可安 查看:

祖父于普源,字佛航,潍县城里新街子人。清末进士,翰林,山东省咨议局副议长,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青州知府,著名书法家。

  祖父于普源(1868——1922),字佛航,潍县城里新街子人。清末进士,翰林,山东省咨议局副议长,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青州知府,著名书法家。

  于普源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二甲第25名进士,翰林,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当年全国殿试中,一甲3人,二甲133人,三甲178人,其中有山东考生19人,于普源的成绩名列山东考生第一名。

  实心实力 勤政爱民

  1896年,于普源远赴安徽,上任来安县知县。早年,潍县先贤韩梦周曾在此任知县。韩梦周爱民如子,卓有政绩,来安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于普源去安徽赴任时,父亲于铭书告诫道:“你年轻做官,能否胜任,也未可知。你到任拜孔庙后,马上到韩梦周祠堂祭拜。之后一切布政、安民之政策规定,都按韩公的方法从政,这样做我即放心无忧。”在其后的从政道路上,于普源一直遵奉父亲教诲,谨慎认真办事,颇受百姓爱戴。

  两年后,于普源与当涂县知县吕耀轸对调。之所以调选年轻的于普源到当涂县,安徽巡抚邓华熙的理由是,当涂县“系冲繁附郭首邑,政务殷繁,且滨临大江,圩埂林立,在须加意防护,地方一切事宜,均关紧要,必须精明干练之员,方足以资治理”。吕耀轸已经65岁,尽管他“殚心民事,谨饬和平”,但“当涂县地方情形,恐未能措置裕如,自应拣员对调”。有了两年治县经验的于普源“实心实力,勤政爱民”,自然是最佳人选。

  后又调任太湖县、灵璧县,都有很好的政绩。由于政绩卓著,很快被山东省巡抚杨士骧赏识,留在山东省办理全省学务,后被选为法政学堂监督。

  1908年7月,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诏令成立各省咨议局。咨议局为清政府立法机关,相当于当时的临时议会。随后山东省咨议局开始筹备,于普源代表莱州府(领平度、潍县、掖县、昌邑)当选为议员。议员是咨议局之根本,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他们思想进步、追求民主,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中坚力量。 

  1909年10月14日,山东省咨议局在济南成立。省咨议局设议长一人,副议长二人,均由议员中互选,议长、副议长用单记投票法选举产生。1909年11月8日,在山东省自治研究所,山东省咨议局进行选举,选举杨毓泗为议长,于普源、王景禧为副议长。

  1910年后,各省代表纷纷进京请愿,呼吁“君主立宪制”的实行。山东省咨议局是这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三次参加请愿运动。于普源作为山东省咨议局的领导人,亲自赴京请愿,带领山东代表四处奔走,呼吁立宪,极大的推动了国会请愿运动的持续高潮。在全省范围内,他们也积极宣传宪政主张,提高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观念。在这次推动国家进步的运动中,于普源功不可没。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投身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辛亥革命爆发。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山西、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腐朽的清王朝风雨飘摇。

  革命形势席卷全国,以同盟会山东负责人徐镜心为代表的山东革命党人组织、策划驻军、绅商、学界拥护武昌起义新政权,联合思想开明、拥护共和、追求民主政治的山东省咨议局副议长于普源,于1911年11月19日秘密集会于大明湖历下亭,讨论应对武昌起义事宜。拟定召开省咨议局全体会议,商定改山东省咨议局为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由徐镜心任会长,并策划山东独立事宜。

  1911年11月20日,省城同盟会员等革命党人与商、绅、学各界人士宣布取消山东省咨议局,并于当日举行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作为全省立法和监督行政的最高机关。大会选举立宪派夏继泉为会长,于普源、范之杰为副会长,刘金第、谢鸿焘、丁世峄为秘书。消息传开,万众欢腾。驻防军第五镇协统及省城司道官员纷纷出逃。23日,绅、商、学各界代表在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开会,推举孙宝琦为都督,贾宾卿为副都督,宣布山东独立,脱离朝廷,加入中华民国政府。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6年,袁世凯又恢复帝制,自己做了皇帝,辛亥革命流于失败。此时山东宣布独立不久,山东都督孙宝琦投靠袁世凯,取消了山东独立,许多同盟会员被捕,革命一时趋于低潮。

  山东独立虽然失败,但争取独立的山东、包括潍县的革命党人所体现的英勇斗争精神,对于全国革命形势的蔓延和加速清王朝覆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深深钦佩和敬仰的。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于普源暂署山东省青州府知府。任职期间,推行新政,不遗余力。

  1914年,于普源任山东省新城县知县,在任八个月。新城县南近临淄县,因与江西一县同名,山东行政公署奉中央政府之命,拟改名耏(音而)水县。于普源以“耏水”名字偏僻,他引经据典,了解到此县境内曾有春秋齐桓公点将台遗址,由此提出将县名改为“桓台”,得到上峰批准后,官方与民家奔走相告、非常高兴。新城由此改“桓台”至今。

  关于更改县名一事,于普源特撰一文《新城改桓台记》,后收录于县志。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各地学生闻风而起。潍县革命党人张永和等人领导学生开展救国运动,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张永和任会长。随即学生联合会敦促各界组织“国货维持会”,并设评议、调查二部,时在家乡、年过五旬的于普源被选为潍县国货维持会评议部部长,与潍县的青年学生、工商界人士一起,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使抵制日货的各项举措得以顺利进行,并大大促进了潍县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五四”运动之后,潍县的华丰机器厂、裕鲁颜料公司、大丰、元聚、信丰三家印染厂及惠东、亚东制药厂等一大批民族工商业,都相继发展起来了。对于这种社会的进步,潍县“五四”运动的先驱们作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书法家 热心公益事业

  于普源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其七世祖于适(音扩),字肇詵,监生,是清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人称“北海三俊”之首。作品书宗钟王,笔力雄健,曾为潍县东岳庙及关帝庙分别书有“发育万物”“神威远震”匾额。郑板桥莅潍后,在东岳庙见到于书“发育万物”时,倍加赞赏,众人劝其题匾,板桥拒之曰:“余字多逊于君”,终未动笔。“故郑宰潍七年,而东岳庙无郑字。”城南先茔诸碑,也多半为于适所书。郑板桥路过时,下轿步入,见到于书碑刻时,击节曰:“佳,大佳!”观他人所书曰:“固多常作”,遂上轿而去。

  于普源的父亲于铭书,字宝泉,号润斋,又号榆园居士,邑庠生,是清代潍县文学名人,著名书法家。于铭书曾跟随于祉习书,深得于祉书法之妙。至老年益圆健活泼,偶仿刘墉,真伪莫辨,估人多以金购之。于铭书非常注重优良家风的培养,每逢年节,家中都要贴一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以此来告诫家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于普源是著名书法家,工汉隶,善行书,以楷书尤佳。其汉隶苍劲有致,行书飘逸潇洒,大楷笔力雄健,小楷古雅峭拔。有名著《艺林小咏》传世。潍坊现代著名画家陈寿荣先生曾在《潍城文史资料》上撰文《潍县书家诗话》,介绍了曹鸿勋、王寿彭、于普源等潍县书法名家。对于普源的介绍是:于普源(1868——1922),潍县人,清末翰林,官青州知府,善行书,得赵体之潇洒灵活,余家曾藏其行书联,文曰“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颇精彩。

  1913年,由潍县劝学所所长张树棻发起创办了潍县县立中学(今潍坊一中前身),潍县教育家郭恩敷任首任校长,校址在大十字口以西原潍阳书院旧址。建校初期,于普源应邀为该校题写校训“容忍”二字,释词大意是:“有容德乃大,能忍心自安”。题字做成牌匾,悬挂于该校最大教室的讲台中央。百余年来,这条校训奠定了几代学人的价值取向,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精神底蕴。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古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在青岛市博物馆鉴定古书画时,发现了一幅清代潍人谭云龙(俗称谭木匠)仿郑板桥笔意所作的《竹石图》,并确认为真迹。图中有谭云龙、于普源、陈恒庆的三段题跋,于普源的题跋全文是:“三绝郑燮孰与俦,潍滨谭氏足风流。(原注:吾潍谭氏为巨族,素有多才之目)工师解学才人笔,不让前朝仇十洲。”又曰:“谭云龙,字子犹,乾隆时木工也。所仿邑侯郑板桥先生书画、款识、印章,均伪托逼肖,赏鉴家几莫辨其赝鼎。此竹石画帧,乃其自书本款之作,为星甫表叔所得,属为题识,爰成一绝,以博一噱。佛航于普源。”此画现存青岛市博物馆。

  于普源晚年回潍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威望颇高。被“十笏园”主人丁毓庚视为上等贵客,经常同潍县社会名流、乡绅如清末御史陈恒庆、清末翰林梁文灿、清末知县陈贻馨、地方知名人士张树棻、杜佐宸等人相聚“十笏园”谈书论画。并潜心研究书法艺术,许多书法作品都出自这个时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