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语文64年咏叹调(4)
辛亥革命网 2013-12-09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秦悦 查看:
建国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课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这是建国后第一套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
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课本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
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2009年8月4日,东北新闻网)
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本封面
大跃进时代:作文也“放卫星”
在大跃进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部分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政治教育不能取代语文教育,没有基本的读写听说训练,思想教育无从谈起。于是,他们开展了语文课是“载文”还是“载道”、“语”和“文”是否应该分开等诸多有意义的争论,但都因大跃进以及文革无疾而终。
1958年的“大跃进”狂潮,在当时的语文课本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中止了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大量政治时文取代。一些有意义的教改尝试也因此终止。
作文浮夸风飘进了校园,某市教育部门便宣布:“有几个学校学生创作指标达到了几万篇,如市立师范,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生就完成了4000多篇创作。经典课文也遭到批判,“捕蛇者说所鼓吹的思想,无非就是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减少对农民阶级的剥削。这种思想的革命性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民的地位,是封建毒瘤。”
“文革”时期:语文课=政治课
文革时期,语文课也成为了“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几乎每一篇语文课文的开篇,都写着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这种极左做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国民语文素质大大下降。
在广州,根据有关研究者整理的资料,1974年广州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印的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共分为六个部分,一是马、恩、列、斯、毛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论述,二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辅导,三是阶级教育,四是大批判,五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小评论,六是革命故事。根据有关研究者的统计,在上海市1972年《初中语文课本》一、三、五册中,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