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倡导西学 督学兴宁

辛亥革命网 2018-11-07 13:4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何子渊19岁被录为廪生后,开始投身社会工作,因“少年老成、为人敦厚、做事沉稳、刚柔相济”,不久他便被县政府任命为督学,专职督导兴宁全县的教育工作。

  兴宁隶属嘉应州,又是华侨之乡,地处粤东要冲,与江西、福建接壤,有三省通衢之称,故南来北往的客商以及出国“过番”到美国、南洋群岛谋生的人特别多。血气方刚,立志成就一番事业的青年何子渊耳濡目染,不断受到国内外各种新潮思想的启迪。

  何子渊19岁被录为廪生后,开始投身社会工作,因“少年老成、为人敦厚、做事沉稳、刚柔相济”,不久他便被县政府任命为督学,专职督导兴宁全县的教育工作。

  自此,子渊在父亲何晖吉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子承父志,除办好石马的新式学校外,他还利用各姓的祠堂、“祖饷”(用于祭祀、奖学的公款)等大力推广族学、义学,逐步淘汰八股私塾,短短十几年时间,齐昌大地兴教办学,蔚然成风。

  话说何子渊年近弱冠那年,跟罗补月分手,回到石马,一度曾在何初桂创办的培兰书室代课。闲暇时,他经常跟同龄青年“打斗聚”(喝酒聚会)。其时,柳塘老屋过番在南洋群岛经商的细叔公经常对他讲,西方如何如何好,自己国家如何如何落后。听多了,何子渊便慢慢产生了向往西方世界,希望出去闯一闯的念头。而子渊父亲何晖吉正好又是当地的知名绅士,亦是教育界的名人,对儿子有些过激、冒险的行为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子渊和细叔公一合计,便下定决心,瞒着家人,自恃体格强壮,武艺高超,略懂几套散手,就一人带着一大布袋番薯干和一些盘缠上路,下广州乘火船(轮船)赴美看世界。

  何子渊后来跟孙子们说,当年从广州上船后,在茫茫荡荡的太平洋上,航行了几十日没有靠岸,也没有看见过陆地,自己本来非常强健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下去,上船只几天工夫便瘦得皮包骨头。晕船、呕吐,翻肠刮肚,甚至黄胆水都呕了出来,当时连死的心都有了,“要不是细叔公几次拉住我,今天就不会有阿公,也不会再有你们这帮小家伙了……”听得一群小孙子唏嘘不已。他还说,如果给他第二次选择,他再也不会如此莽撞了。

  在旧金山上岸后,他还搭火车,坐游船……随后游历、考察了美洲的学校教育及茶叶贸易,同年便回到国内,带回两座西洋挂钟。其中一座缀满孔雀石、橄榄石、碧玺等宝石的德国产台式八卦钟,至今仍可准点报时。

  第一次出洋的何子渊被高度发达的西洋文明深深震撼了,在东西方强烈反差的现实对比之下,深深感到自己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归国后,他便萌生了“教育革新,救国图强”的想法。他认为西式教育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协作、实践”精神,而中式教育恰恰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人云亦云、欠缺独立思考能力。另外,他还认为西式教育在学制和课程设置上亦比较合理,充分兼顾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中式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尤其是中国孩子的勤勉、睿智、朴实、自谦等优点,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小孩所缺乏的。

  因此,他认为只有中西结合才是中国教育的唯一正途。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华教育的根基,将儒家文化与西洋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的教育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会强盛,华夏民族才能得到复兴!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似懂非懂,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

  是年冬,何子渊回兴梅交界的石马小住,期间还抽空到柳塘老屋向子承父业,专门做笔杆、毛笔生意的太祖父——年逾八旬的初桂公请安,顺便汇报西洋之行的心得体会,首次提出了创办西式学校的设想。

  何初桂因生意需要,跟当时广东各地上层的文化人士均有密切往来,故见多识广,在当地亦德高望重。他对清王朝落后、陈腐的教育体制也有切肤之痛,穷其半生所学,累考累败,累败累考,30多岁才中了个秀才,所以特别体谅、爱惜读书人。

  于是,何初桂带上他那琥珀镜框的深度老花眼镜,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位略带稚气,但气度不凡、讲起话来有板有眼的玄孙,屏息静气地听完了他西洋见闻的陈述,才缓缓开口,最后同意让出倚南洞私塾课室给何子渊创办西式小学。因为这样既可以解决时下族中子弟众多,但接受新潮思想启蒙的儿童不多,十年寒窗苦读后能够鱼跃龙门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的难题,又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与培兰书室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祖孙俩一拍即合,经过半年多的准备,第一所新学制学校——倚南洞小学——便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破茧而出,成功挂牌招生。

  学校开设国文、算学、格致、历史、生物、地理、图画、体操、手工、音乐、生理卫生等课程,推行男女同校和班主任负责制,真可谓开风气之先,创办新学之先河。

  开学当日,意气风发的何子渊便在学校大门两侧题下“敢夸才倚马,惟骥道南吾!”的门联和“倚南洞小学”匾额。

当年从倚南洞小学拆卸下来的大门石柱

  因石马地处偏远山区,山高皇帝远,加上子渊行事低调,这间不起眼的小学校当时并未引起清廷过多关注,倚南洞小学就这样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的诞生比丘逢甲岭东同文学堂(1901年创办)整整早16年,的确是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广东现代教育的滥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