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辛亥革命网 2018-06-08 14:08 来源:团结报 作者:武黎嵩 朱笑言 查看:

1978年9月,新一轮的高考再一次拉开帷幕,前后两届共一千多万的考生,重新燃起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激情。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在无数人彷徨的身影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无数青年人看到了希望。570万人涌向了高考考场,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征途。第二年春天,27.3万多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在高校停止招生的十年寒冬后,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1978年9月,新一轮的高考再一次拉开帷幕,前后两届共一千多万的考生,重新燃起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激情。

  昔日少年如今两鬓斑白,但40年的风雨中,他们始终和社会的进步血脉相连。回顾四十年前的风雨,聆听和记录南京大学老一辈学者踏入南大校园的故事,形成了我们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高考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口述历史项目。笔者采访了19位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校友,记录下他们的高考记忆。

  “文革”中的学习生活

  七七、七八两级高考生的构成,可谓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不仅有应届生,更多的是那些“文革”前、“文革”中毕业的初高中学生,因为“十年浩劫”的缘故,高考于一九六六年停止,中学毕业生因缺乏足够的升学通道而“大规模堆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了下乡知青,虽然部分人通过招工、招干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或干部,但这与他们预期的人生已经大不相同。

  童星老师回忆了他在“文革”期间的经历:“在一九六六年,大概是十一月份,我也去过一次北京,去接受毛主席的接见。之后我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先是种田,当农民,搞了三年;后来到公社的供销社做临时工,……后来正式招工,身份就成了工人。成为工人之后又被县委、县政府借调去——也是中国特色——叫‘以工代干’,就是工人编制当干部,又干了三年……一九七七年底考上南大,一九七八年二月份入学。”知青生活几乎已经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我是做好了在农村待一辈子的打算的,我和当地人结了婚,在读大学以前就生了三个小孩。”

  而“文革”开始时,龚放老师正在江苏省常州中学读高一。作为六八届毕业生中的一员,龚放老师听从了几位“造反派战友”的意见,前往溧阳汤桥插队落户。龚放老师回忆,自己在公社“学插秧,学挑担,学着在稻田秧行间跪着耘田,撑着小鸭船夹塘泥”,之后又被抽调到汤桥公社广播放大站当线路维修员,每天爬电线杆或者栽茅篙,牵广播线,还有义务帮公社办公室写材料、写通讯稿。饱尝生活的艰辛,他感叹道:“在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时,我们真正想念在学校、在课堂读书学习的难能可贵!我不止一次地梦见自己重新背起书包进了学堂,但上学深造,似乎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了!”

  吴稚伟老师是浙江绍兴人,由于父母都是驻守西北的军人,他随父母在西安生活。“在农村我们必须要自立,我们还有地要种,当时公社大队是没有什么供应能力的。我们可以去生产队领粮食,但是副食要靠自己解决。所以那时副食对知青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很少能够有知青自己种蔬菜、养牲畜。”

  陈谦平老师高中毕业后幸运地留在城里就业,被分到了南京金属工艺厂,就是现在老字号——宝庆银楼。“我们那一批一下子就进了三四百名青工,经过近一周的培训,让每个青工做一个戒指,由十个老师傅每人先挑选一名大徒弟……我有幸被余松鑫师傅看中,成为首批的十大徒弟之一。这十个人后来成为设计人员或生产车间的班组长。”

  如果没有高考,他们将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走向距离学术越来越远的地方。

  突如其来的喜悦与惶恐

  回想起得知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老师们还会感慨地用“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来形容。左成慈老师道出了许多考生的心声:“大概是在七七年的十月,社会上开始流传任何人都可以参加高考的说法,但我并不敢相信,因为‘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怎么可能谁都可以高考了呢?”张立新老师说:“我们也不敢相信,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知青下放满两年,才有资格推荐到工厂、军队或者推荐上大学。我们当时两年还没到,也没当回事。”陈仲丹老师回忆:“一九七七年下半年,我在做民办教师,去邻近的广洋中学参观访问。我坐在船上,突然有一个广播,听到‘恢复高考’这个消息,我一下子愣住了……”

  恢复高考固然可喜,但是考生们对于报名资格却又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疑虑,其中也有很多老师担心着自己的出身问题,贺云翱老师因为自己的“成分”曾被迫放弃了很多机会:“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有过一些机会,比如进部队……后来我们当地的干部说不行,‘他不能参军’,‘他家成分不好’。之后县里的文化局也来要过我,作为写文字的人去剧团什么的,后来也是说我成分不行不能去。”而且当时社会对于恢复高考这一消息还是存在争议的。但最后政府还是顶住了压力,为考生们提供宽松的政审环境,让大部分考生能够顺利报名考试。

  在经历了疑惑和挣扎后,考生们还是满怀希望地报了名,但是距离考试只剩下一两个月,紧张的复习时间让不少考生心生焦虑,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考生们首先要面临的是因为几年劳动许多知识已然忘记,而当时又鲜有复习资料的困难。对备考生而言,另一大困难就是他们本不充裕的复习时间还要分很大一部分给当时正在做的工作,龚放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如果是在职职工报考,允许请假半个月复习迎考。但是我在公社广播站工作,那年恰逢大旱,不少地方河沟见底,无水插秧,必须几级电站接力,提水、翻水……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可能向领导提出请假,即便提出也根本不会获准。所以要看书复习,只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