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语文64年咏叹调(3)

辛亥革命网 2013-12-09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秦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我们的记忆里,无论课堂内外、生活还是工作,语文从未缺席过。读书、识字、明理、树立价值观,人生的重要一课往往都是从语文课开始的

  ■新中国语文64年的关键节点

  从“毛主席,像太阳”到“爱爸爸妈妈”;从《八角楼上》到《再见了,北京》;从黄继光、邱少云到刘翔、杨利伟……语文课本,如同一面面镜子,用文字和图画定格64年的时代变迁。回顾新中国语文64年的关键节点。

 

建国初期语文课本封面

  新中国建国初:以苏为师,将革命教育进行到底

  这一时期,一方面,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要为巩固新生政权“添砖加瓦”,坚定人们对于新制度的信心和认同;另一方面,它也必须承担起提高全民语文素质、统一书写规范等功能,比如推行简体字。而缺乏经验的中国,自然选择了苏联这个现成的老师。

  在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共同纲领规定,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时期,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制定了教纲,“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建国初,中国向苏联全面学习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经验。刘少奇建国之初即提出:“中国人民的革命,过去是以俄为师,今后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做到这一点,要求之一就是在教育体系上与苏联对接。这也体现在语文教材上。上世纪50年代初期,选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首选苏联作品。那些作品大多数是反映苏联现代生活的,其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政治性浓厚、文学色彩相对比较弱的作品。(2009年8月9日,中国新闻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