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革命的起源(1920—1925)

辛亥革命网 2022-04-26 10:11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张生 查看:

苏俄、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同造就的国民革命,是外部因素和本土力量结合,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即使在100年后的今天,东亚和世界仍然可以切身感受到它带来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是二十多年后的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漫长的历程,得出的结论。

  俄国人的路,是俄国人先走出来的。如何被中国人接受,成为中国人的路?这是一个极为宏大、极为长期、极为复杂、极为精细的系统工程。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国人“走俄国人的路”的主体。她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是实践俄国之路的关键。其过程,已经有非常多的论述。其中,她几乎一诞生,就被设定要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合作,以完成革命的第一步。

  这是因为,俄国革命之路,就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如孟什维克等合作,推翻专制残暴的沙俄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府;第二步,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农民和士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俄国的经验,对后来的运用者来说,可能是宝鉴,也可能是五味杂陈的经历。

  俄国革命的经验,移植到中国来。需要两个前提因素:一是一场伟大革命注定的最终胜利者——共产党——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她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二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共产党拟定合作的对象。

  谁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问题的答案,拥有后见之明的历史研究者自然指向孙中山及其党人,但在当时,并不是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担任并完成革命的任务吗?

  一批热忱的苏俄和世界各地的共产党人来到中国,他们带着俄共(布)、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不仅“挑选”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把他们引导到革命的道路上,而且“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们革命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和战略,让他们从一隅之地的小派系,真正地成为今后几十年中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主要政党之一。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会欣然接受苏俄的引导和指导吗?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方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共产国际在实施指导、运作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的反弹,特别是孙中山对共产国际理论和路线的“在地化”解释。他们实践的过程,也并不按照国际设定的路线。然而,历史给了他们磨合、相容和合作的机会。

  中国共产党人那时是“年轻的”,但并不像过去的很多论述所说的那样“幼稚”。共产国际的理论指导、组织架构和财政支持,对其意义重大。然而,她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的个性(尽管那时还不够)和行动的方向。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况下,她能擦干同伴身上的血迹,走出苏俄和共产国际最后不得不认可的革命之路,说明最初几年的成长,带给了她很多的教训和经验。

  苏俄、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同造就的国民革命,是外部因素和本土力量结合,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即使在100年后的今天,东亚和世界仍然可以切身感受到它带来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一、陈炯明叛变及其冲击

  十月革命炮响时刻,孙中山正为其倡导的主义和革命遭遇困难而苦斗。十月革命发生后,1918年夏天,他致电列宁和苏维埃,对其“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相隔万里的中俄两党如何共同奋斗?在当时,尚未进入孙中山的实际思虑之中。

  从第一次护法运动,到1919年间,国内政局多变,“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中山先生为国奔走之时,心忧国家民族命运,思考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理论,形成一系列重要著述。举其要者,为《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1917年到1919年间次第发表。后调整顺序,加以编辑整理,合编为《建国方略》。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写作《建国方略》之时,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和规划都没有付诸实践的机会,也和他身处的翻云覆雨的复杂政治环境几无关系,对照他为护法战争和军政府的人事、军事、财政、外交等殚精竭虑的工作、生活实际,几乎是云泥之判,难怪当时不理解他的党人和外人有不知河汉之讥。然而,这些脱离于当时一般政治的思考,恰恰显示了中山先生忧国忧民和超越所处时代的伟大,也是他所以区别于同时期无数政治人物的重要标志。

  当然,孙中山上述思想与时代之间的脱节,也可见在经历屡次失败后,革命党人正处于革命向何处去的迷茫之中。就在此时,发生了陈炯明叛变之事,予孙中山重大打击。

  陈炯明(1878—1933年),字竞存,广东汕尾市海丰县人。早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副都督、代都督。1913年参加反袁斗争。后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

  援闽粤军系在孙中山支持下,由广东省长朱庆澜拨出其军队20营而组成。该军实为革命党人掌握的不多的武力之一,孙中山对此非常重视。1918年11月,援闽粤军与闽浙联军停战,获得闽南26县之地,部队扩充到2万余人。革命党人对该军支持不遗余力,朱执信、许崇智、邓铿、蒋介石等被派遣其军中,充实力量。

  1920年6月3日,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发表“四总裁宣言”,揭起反桂旗帜,宣布岑春煊、陆荣廷等与北方之交涉各事为无效。直皖战争爆发后,广东督军莫荣新乘机攻闽,欲消灭陈炯明部。8月,陈炯明誓师反击,第一军邓铿、洪兆麟负责左路,攻击汕头;第一军叶举部负责中路,攻击饶平、潮安;第二军许崇智负责右路,攻击蕉岭、梅县、兴宁。邹鲁、姚雨平等组织民军策应。朱执信策动虎门要塞反正,失败牺牲。9月底,陈炯明等部进占惠州。11月,孙中山与伍廷芳、唐绍仪返回广州,恢复了军政府。孙中山以总裁兼内政部长,唐绍仪为财政部长(未就任),陈炯明为陆军部长,唐继尧为交通部长(王伯群署理)。同时,军政府还“特任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管理广东军务,全省所属陆海各军,均归节制调遣”。

  回粤以后,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5月5日,孙中山宣言就职。6月26日,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令其“荡平群盗,扶植广西人民,使得完全自治”。9月,陆荣廷出逃,陈炯明声望日隆。两广克服,而始终胸怀中华统一大业的孙中山并不以区区为念,1922年1月,孙中山宣布北京政府徐世昌、梁士诒等罪状,下令通缉。兵次桂林,宣布北伐。期间,加入国民党的湖南军阀赵恒惕拒绝“借道”,负责接济军需的邓铿遇刺,孙中山不得已回军广东,5月8日,在韶关发布北伐总攻击令,以李烈钧为中路军,以许崇智为左翼军,以黄大伟为右翼军,全军约6万人。而陈炯明军乘机云集广州,其部下叶举率部50余营进入省垣。形势由高歌猛进突变阴云密布的背后,是陈炯明对孙中山不断革命、坚持北伐由不满而掣肘,最终竟发生纵兵叛变、炮轰总统府之事。

  陈炯明密谋策动反叛的种种细节,当时北伐军的主要作战对手赣督陈光远了如指掌。他将广东内部情形密报北京,内称:“陈炯明部叶举现将主力军屯集肇庆,本月十日叶举在肇密集所部长官(预请钟景棠等派代表与议)议决:二十二日通电公请陈炯明回省,维系地方,声讨孙文(按:此处出版档案有句号,疑为句读错误)引滇、黔、赣客军入粤,骚扰地方,而粤重负担以驱之。……陈炯明得悉,力责钟景棠等不可妄动,立遣员赴肇,饬叶静待时机,陈谓:拥孙之魏邦平等均在省,防卫力量不单,而海军已属孙,现在我动,省垣不能固守,许崇智、李烈钧等亦可提兵回战,并受民党群起斥弃,今时机尚未至,切不可妄动,静待我最后之命。”

  6月13日,北伐军前锋占领江西赣州,发现多份陈炯明与直系吴佩孚、陈光远沟通企图夹击北伐军的文件。廖仲恺、胡汉民研究后认为,北伐军“如打败仗,不能攻克赣州,则陈军必扼守粤边,不容北伐军退返粤境,或竟缴北伐军械,亦未可知。现既获胜,且克赣州,逆谋当可消弭于无形”。决定乘势攻克南昌,再设法对付。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占领广州,宣布取消广州当地政府、服从旧国会,并炮轰总统府和孙中山住所粤秀楼。随即,叶举等发表宣言,要求孙中山下野。孙中山在事发前两小时得到林直勉、林拯民报告,离开总统府,登上军舰。据其判明,“首事者洪兆麟所统之第二师,指挥者叶举,主谋者陈炯明也”。

  事变后,孙中山率“永丰”等海军军舰炮击叛军,从6月16日到8月9日,坚持50多天,备极艰难。1922年8月15日,孙中山发表《宣布粤变始末及统一主张》,指出陈炯明及附逆者“平日处心积虑,惟知割据,以便私图,于国事非其所恤,故始而阻挠出师,终而阴谋盘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一逞”,陈炯明此举“不惟自绝于同国,且自绝于人类”,号召“凡有血气,当群起以攻,绝其本根”。其后发表的《致海外同志书》,更加详细地回顾了陈炯明叛变的来龙去脉,他沉痛地指出:“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盖历次失败虽原因不一,而其究竟则为失败于敌人。此役则敌人已为我屈,所代敌人而兴者,乃为十馀年卵翼之陈炯明,且其阴毒凶狠,凡敌人所不忍为者,皆为之而无恤,此不但国之不幸,抑亦人心世道之忧也。”

  陈炯明作为孙中山庇护多年、信任有加的党内同志,以举兵叛变的方式,不仅中断了势头不错的北伐,而且促使孙中山深思其自民国建立以来的政治运作方式——党权不彰,可有可无;依靠地方实力派,常为反噬;政纲老套,没有触及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在痛苦的反省中,孙中山注意到了一直在其左右,期待甚殷的苏俄、中共因素,转而与其合作,从而掀开了其政治生涯最为壮观的最后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