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的思想辨析(9)

辛亥革命网 2011-06-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庄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 ,辛亥革

  貌似忠厚的黎元洪在争权夺利方面绝不含糊。12月7日,黎元洪公开通电反对这次推举。为了维护团结,12月17日各省代表又开会改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同时议决:“黎大元帅暂驻武昌,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

  12月7日,隆裕太后命袁世凯委托议和代表与南方讨论大局,议和代表即唐绍仪。革命军方面以伍廷芳任议和代表。原定和议地点在汉口,但革命党人的重要领袖多在上海,为了筹组中央临时政府,武昌与上海之间已多有分歧。上海方面的革命党人不愿看到在武昌的黎元洪左右和议,要求改在上海举行。驻上海的外国公使团为便于上海领事运用,加之袁世凯为了便于与江、浙立宪派活动,一致赞成。12月18日,袁世凯的议和全权总代表唐绍仪和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进行和平谈判。

  12月18日,伍廷芳、唐绍仪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开始会议,商定各处停战。第二天,英、美、日、俄、法、德公使分别电告伍、唐,意在使南方让步。英国外相葛雷训令朱尔典,殷盼中国统一,政体由中国人民决定。实际上是为袁世凯声援。唐按照袁的指示,竭力争取立宪派的支持,曾面告张謇,如举袁为总统,其他可无问题。张謇答称他不能保证同盟会的必从。唐绍仪随后向江苏都督程德全疏通,程答应尽力而为。浙江都督汤寿潜与张、程一致。唐绍仪再与黄兴相商,亦甚顺利。

  12月20日,伍、唐二次会谈,伍请唐承队共和,取消满清政府。唐虽不反对,但表示须由国民会议作最后决定。同日,黄兴的代表与北方密使协议,协议中明确定国体为共和政体,由先推覆清室者为总统,对清室予以优待。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10月12日,得知此意外消息,孙中山认为今后的成败与列强的态度关系重大,特别是英国与日本的态度。华中、华南属于英国势力范围,日本为英国的同盟,英国的动向实可左右全局,必须取得其对中国革命的谅解,决定先去伦敦。时清廷正欲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朱尔典为迫令清廷将政权交袁世凯,请伦敦拒绝。10月中旬,四国银行团在巴黎集议,决定暂不与中国谈判。10月下旬,孙抵伦敦,继续努力,并请英国阻止日本援助清廷。11月,转往巴黎,会晤法国朝野人士后东归。12月21日到香港,广东都督胡汉民来迎,谓袁世凯心怀叵测,孙一至南京、上海,必被各方拥戴。但无兵可用,意见纷淆,命令难行,不如暂留广州,整理军务,再鼓行而前,方有胜算。孙不以为然,谓南京、上海为前方,须身当其冲,应四方之瞩,弭内部歧趋。否则东南不保,广东亦独木难支。

  12月25日,革命党人期盼已久的孙中山终于到达上海。黄兴立即与宋教仁、陈其美密商,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并“分途向各省代表示意”。12月29日,各省代表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人为候选人。孙中山在总票十七票中以十六票当选。

  1912年1月1日,独立各省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职典礼,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次日,临时参议院因孙中山的要求,复变内阁制为总统制。

  1月3日,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黄钟瑛任海军总长,王宠惠任外交总长,伍廷芳任司法总长,陈锦涛任财政总长,程德全任内务总长,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张謇任实业总长,汤寿潜任交通总长。陆军、外交、教育总长属同盟会,内务、实业、交通总长属立宪派。海军、司法、财政总长无所属。这样一个混合内阁,不能算是健全,各省都督又不尽听命中央。武昌、上海的革命党人早已壁垒分明,上海方面以正统自居,武昌方面以首义功高,而在中央未占重要位置,愤愤不平,遇事立异。

  对于南方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甚为不满,上海和议所订的召集国民会议办法同样为袁世凯所不满意。前者袁无法阻止,乃以后者为口实,不肯承认。但袁世凯并不是真的想决裂,乃施展刚柔并济的手段,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是继续和谈,通知伍廷芳,嗣后彼此直接电商。二是利用军人,嗾使冯国璋声称誓死反对共和。三是勾结外国势力,希望列强相助。

  孙中山在当选总统的当天,立即电袁。谓系暂时担承,仍虚位以待,请袁早定大计。袁答以国体尚待公决,不愿预闻临时政府之事。孙再去电,说如由袁之力不劳战争而达成共和,总统必属于袁。袁转而质问伍廷芳问此次选举总统的用意,并争国民会议代表名额与召集权,及开会地点。伍谓选举总统与国民会议绝不相妨。唐绍仪单刀直入,诘问伍以总统让袁,有何把握?孙中山明确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为总统。孙中山一心想通过和平途径,使共和实现;而袁世凯一定要确定总统能够到手,才赞成共和。

  上海和议发生顿挫之后,各国公使指责南京的要求不近情理,倘和议因此破裂,南方应担其责。对袁则称其公平正直,为当代中国最有才能的人物。英、美报纸斥南京政府专横,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与恢复和平的能力,法国甚至建议由各国径自提名袁为总统。南京方面为确立自己的地位,一再吁请各国承认民国政府,待各国承认民国政府后,孙中山答应辞职,再举袁世凯为总统。对于承认民国政府,各国均无反应。袁恐清已退而孙不退,全国只有一个南京政府,他将成为南京政府的属下。伍廷芳则以国际情势不利,劝孙中山勿再坚持各国承认。

  1月22日,孙中山提出最后通融办法:不坚持各国承认,惟清帝退位须知照各国公使,袁须宣布绝对赞成共和,孙接到公使通知,即行辞职,推袁继任,袁还须宣誓遵守参议院所定宪法。如此而还不行的话,证明袁不愿和平解决,须负战争之责。

  孙中山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的第一个条件是清廷必须退位。袁世凯要使清廷退位并不十分困难,但他不愿蒙篡夺恶名。他对外国公使说,他之所以不接受孙的条件,是因为不愿背弃清朝恩义,欺人孤儿(宣统)寡母(隆裕),只图自身安全。不过他总想取得最高权位,于是从各方面运用权谋手段,使其达成。袁先以利害游说奕劻、那桐以及隆裕太后的亲信太监张兰德,谓大势已去,退位可享种种优待。次由冯国璋辈强求亲贵大臣捐献。袁说若要对南方讨伐,须军费有着,不然他只好辞职。隆裕至为惶惧,温谕慰留,发予内帑(tang,国库里的公款)黄金八万两,并命亲贵大臣输财赡军,而应者寥寥。袁的另一手段,为挟外国列强以相威胁,谓外蒙古已脱离中国,如再不决定态度,东三省亦将难保;南方拟自行召集国民会议,各国势必承认;各口岸洋商将拟请本国政府,强制清廷逊位。不久上海西人商会果然致电奕劻、载沣,劝告逊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