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的思想辨析(2)

辛亥革命网 2011-06-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庄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 ,辛亥革

  1898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变法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处颐和园。袁世凯没有对慈禧太后下手,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然而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告荣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后党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而且在当时,以袁世凯掌握的七千人新军战力,是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九万人部队。虽然,袁世凯的告密并不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变法被镇压与袁的告密有直接关系。后党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谕中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停职待参,并未申斥谭嗣同等人,而谭嗣同劝袁世凯出兵围园诛后则属情节严重的谋逆大罪。相传袁世凯听时任直隶按察使杨崇伊说康有为已被革职待参,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西太后闻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诸人下狱,并诛杀了谭嗣同等六君子。

  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到任后,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到处拆铁道,拔线杆,破坏了社会安定,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驱赶拳民,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许多拳民逃往天津、北京一带。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纵容义和团。翌年(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战祸,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乱。1901年11月,李鸿章病死,袁世凯接替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族宗室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甚至预言袁将步曹操后尘。1906年,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907年,袁世凯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中枢重臣。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1909年,三岁的溥仪继位,改元年号“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认为是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致使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袁称足疾于1908年12月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以上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袁世凯的履历简述。可以看出袁世凯在辛亥之初的思想状态:一方面是对满清宗室权贵们对他的猜忌、排挤和打压十分不满;另一方面是对当时官场上的权谋手段(如结党营私、行贿权贵、两面三刀等)烂熟于心,虽在安阳赋闲垂钓,但却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复出。可以说,袁世凯就是当时清朝中央政权里汉族官僚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2、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黃陂人。

  1883年(清光绪九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由北洋大臣李鸿章赏六品顶带,派往广东服役,充二管轮。1888年随“广甲”号(“广甲”1300吨,管带吴敬荣),编入北洋水师。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爆发,随舰队北援。坐舰被日舰击沉,黎在海上飘流,在大连附近遇救(方伯谦)。1895年应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黎元洪赴宁(即南京),负责监修新式炮台,先后任狮子山等处炮台总教官,专台官。1896年随张之洞回到湖北,任炮台监制、护军后营帮带,参与训练新军。1898年至1901年曾3次被派往日本考察军事。1904年,任护军前锋一、二、三、四营督带。次年12月,湖北常备军改编为两镇,黎任第二镇第三协统领官并兼任该镇统制官。后随镇改编,1906年任陆军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的统领,兼管马、炮、工、辎各队事务。率部参加彰德新军秋操。1909年以军界代表身份参加“湖北铁路协会”。

  以上是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前黎元洪的履历简述。可以看出黎元洪在辛亥之前的思想状态是循规蹈矩、畏首畏尾、见风使舵、明哲保身。他是当时清朝地方政权里汉族官绅阶层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

  3、孙中山(1866年—1925年),原名孙文,号逸仙,汉族,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之家,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幼名“帝象”。 其父孙达成并无田产,佃二亩半田耕种,难以糊口,兼在村中打更报时,补贴家用。孙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quan)亩,早知稼穑之艰难”。1876年入私塾。塾师为他取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1879年,十三岁的孙文受长兄孙眉(1854年生)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学习,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其学习及生活费用均由大哥孙眉供给。1881年孙文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文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学习,1886年改号为“逸仙”。1887年考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在学校期间,除学习本科之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接受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毕业之后,他在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并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