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的思想辨析(14)

辛亥革命网 2011-06-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庄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 ,辛亥革

  ■民国初年孙中山和黄兴之间有路线分歧吗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分化。问题是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和黄兴这两位当时公认的领袖之间是否发生路线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党内部的政见分歧这时更加深化,已经有所谓“孙派”、“黄派”之分;孙中山代表坚决反抗一派,黄兴代表妥协动摇一派,而多数党员则显然是跟着右翼领袖黄兴走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孙、黄都没有放弃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理想,他们既然都是反袁,客观上当然也就反对了支持袁世凯的帝国主义。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分离,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分手,并且依旧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孙、黄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如何维护共和国方案等方面。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分歧。这种分歧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所谓路线,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等等。从民国初年孙、黄的所作所为来考察,他们在思想理论方面,并无重大分歧。他们都反对专制独裁,坚持和维护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总的思想路线上不存在分歧。政治方面,最关键的是对袁世凯的态度。民国元年南北议和期间,孙、黄一方面竭力争取袁世凯赞成共和,并以让袁当共和国总统作为条件;另一方面对袁也有一定戒心,担心他掌权后实行专制独裁。所以才提出必须遵从临时约法、定都南京、袁须南下就职等条件。后来,孙、黄北上与袁商谈政见,结果都解除了防袁的思想戒备,孙中山表示极盼袁当总统十年,练兵百万;黄兴则说大总统实为“今日第一人物”,并劝他加入国民党,请袁来做国民党的领袖。“宋案”(即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黄如梦初醒,对袁世凯的面目都有一定认识,但在反袁方式方法上出现了分歧,但不是反袁和不反袁的分歧,谈不上是路线分歧。笔者认为,民国初年,孙中山和黄兴之间确实产生过分歧,但基本上属于政见上的分歧,不属路线分歧。把黄兴说成是“右倾路线的代表人物”,是不合适的。

  ■如何认识黄兴主张法律解决“宋案”

  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袁世凯的反革命面貌大白于世。如何对付已经窃夺大权的袁世凯,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观点,即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黄兴坚持法律解决,以致时机坐失,导致“二次革命”失败。这种观点在一段时期内几乎成为定论。关于孙中山是否一开始就主张武力讨袁,俞辛火享根据日本的档案资料作了细致考证,有力地表明“宋案”后孙中山的反袁策略,经历了6次转变,并非一贯主张武力讨袁。石彦陶也曾著文,论证了“宋案”后孙中山并非一贯主张武力讨袁。因此,孙中山一贯主张武力讨袁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同样,“宋案”后黄兴在反袁策略上也作过多种考虑,并非一贯坚持法律解决。首先是鉴于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用的乃暗杀手段,因此主张以暗杀对暗杀,“以其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其次,曾就武力讨袁,与孙中山分电湖南、广东都督征求意见,并派遣李书城、李根源、张孝准、石陶钧赴南京发动第八师准备出兵讨袁,还派谭心休赴滇,约蔡锷同时起兵,派田桐赴湖北部署讨袁军事。得到的回复都是不同意立刻兴师讨袁,这表明黄兴对武力讨袁是作过多种努力的。第三,孙中山冀图联日倒袁,黄兴也曾与日本军部及财界联系,争取日本军界的支持,希望日本财界给讨袁提供贷款。还准备亲自赴日,与军部、财界接洽,力争得到日方支持。第四,通过国会弹劾,罢免袁世凯,选举黎元洪当总统。由于当时国会即将正式召开,黄兴和孙中山都主张,国会正式开幕,第一项即弹劾袁世凯,将其罢免,选举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最后是诉诸法律解决。他认为中国已是民主国家,法律并非毫无效力。法律解决只是黄兴解决宋案的方式之一,声言黄兴单纯主张法律解决、坚持法律解决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怎样评价黄兴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败归咎于党员不听他的话,使他的主张得不到贯彻,决心要建立一个一切听从他指挥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无条件地“附从孙先生再革命”,同时要按手印、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黄兴则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乃正义为金钱、权力一时所摧毁,非真正之失败,相信革命党人会最后取胜。主张继续维持国民党,加以整理,力求扩充。他对孙中山规定加入中华革命党,要宣誓附从孙中山一人革命,并要盖手印,很不以为然,因此拒绝加入。

  如何看待黄兴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一种意见认为:组织路线是服从政治路线的,黄兴随着他革命意志的衰退,在组织上也走上了分裂的道路。另一种意见认为,孙、黄在组党上的分歧,是按什么样原则建党治党的分歧。孙中山规定全体党员必须服从他的命令,不得有任何异议,黄兴等人不加入中华革命党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指出:如果只服从领袖个人,抛开整个组织,领袖驾凌于组织之上,那就完全背离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原则,变成领袖专制独裁,使党丧失了资产阶级性质。

  笔者认为,后一种意见从建立资产阶级政党角度立论,认为黄兴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理所当然,是有道理的。更可贵的是,黄兴虽不同意孙中山错误的建党原则,仍然很尊重孙中山,奉孙中山为领袖,而且为了减少矛盾,自己远走美国,并不另立组织。两年以后,由于黄兴能正确处理,孙中山也能大度为怀,终能善始善终。如果以黄兴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而把责任归之黄兴,并扣上“走分裂道路”的帽子,是很不公平的。

  ■黄兴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不大吗

  护国运动,是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一场生死斗争。这场斗争决定着中华民国的存亡。黄兴在这场关系共和民国命运的斗争中表现究竟如何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黄兴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反袁宣传,但始终没有归国直接从事反袁斗争。按照这种说法,黄兴除做了一些反袁宣传外,似乎没有做什么工作,作用不大。其实并非如此。他之所以迟迟不回国,实是有更深远的考虑。1916年1月4日,黄在《复袁丕昕书》中说:“兴义当归国,效力战场。惟今欧战方酣,不暇顾及东亚,能为我助以抗制日人之侵入者,厥为美国。势不得不暂留此,以与美国政界接洽,或为将来财政之一助。蔡君军事优长,亦负众望,指挥如意,所可断言。且自袁贼乱国以来,一般士夫以权利相尚,即民党之铮铮者亦侈言之,恶德相沿,成为习气。若不改革,国必大乱,不可底止。兴屡与国人相勖,见义而不谋利,明道而计功。兴所以不急急求归者,亦在此也。又目前经济奇绌,不能成行,缘发难前,将所有旅费,并罗贷他款(不偿还不能动身)以汇归也。”据此可以看出,黄兴没有早日回国,实是权衡全局,有多种考虑:一是当时西方列强都忙于在欧洲战场上厮杀,在外交上能支持中国,在财政上能援助中国,抗制日本入侵的只有美国,故想利用留美之便,争取美国对护国反袁运动的支持。二是护国运动的领导工作在国内已有智勇双全、深孚众望的蔡锷主持,指挥定可如意,他晚一点回国,对护国斗争不会有重大影响。三是自从袁世凯窃国以来,官场争权夺利,相习成风。革命党人也是如此。他认为长此下去,国必大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愿以身作则,为天下倡。四是他已把所有的钱,包括旅费与贷款,都已汇寄国内,支援发动护国战争,马上回国,经济上也有困难。由此可见,他没有及时回国,并不是故意拖延,而是有深层用意与经济困难。不过,他没有及时回国,不能就说他没有为护国效力。实际上,他对护国运动和“二次革命”大不一样,其态度是很积极和坚决的。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参考书籍:

  1、《袁世凯传》作者:李宗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孙中山大传》作者:陈廷一,团结出版社

  3、《黄兴的时代》作者:郭兆平,湖南出版社

  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作者:胡绳武、金冲及,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