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的思想辨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6-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庄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 ,辛亥革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100周年纪念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意义是:它开辟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终结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有许多人认为:袁士凯其实就是个“窃国大盗”,怎能列为辛亥革命的代表性人物呢?殊不知,当年如果没有袁士凯用奸滑的权术手段逼迫清廷退位的话,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将不会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样。当然,历史的创造者归根结蒂来说是人民群众,是“时势造英雄”;但是,代表人物的所作所为也会对历史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不可逆转的作用,这是无庸置疑的。

  本人不揣浅陋,试着对这四位辛亥革命的代表性人物(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在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中指导其所作所为的思想根源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大家。

  一、四位辛亥革命代表人物在武昌起义爆发前的履历简述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形成必然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影响,以及其本人的成长经历是紧密关联的。因此,我先将这四位辛亥革命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前的履历简述如下。(简述顺序按出生年月的先后)

  1、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袁家是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同时也是淮军的重要将领,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有着深刻影响。其父袁保中系地方名绅。袁世凯自幼(7岁)过继给袁保庆(叔)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袁保庆死后,随袁甲三的儿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定弃文从武。因为,袁世凯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袁世凯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辈的榜样,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了“疆场”上。当然,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决定的,还要受到社会影响。从社会上看,19世纪80年代正是洋务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洋务派的思潮对袁世凯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袁世凯在北京读书时,李鸿章正在直隶总督任上。他对李的显赫地位,不胜钦羡。在洋务派“练兵求强”思想的影响下,他“好读兵书”,“留心时事”,常作军事论说。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袁世凯在科场上的希望破灭以后,遂把诗文付之一炬,决心效法李鸿章的淮军。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但在当时,李鸿章的幕府中大都是举人或进士出身。袁世凯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无名的秀才,因此,他没有直接投奔李鸿章,而是于1881年5月,带领其家旧部数十人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在山东的统领吴长庆。吴长庆是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当时是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个营驻防山东登州,督办山东防务。在吴长庆的关照下,袁世凯当了“庆军”营务处的会办。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shi)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随吴长庆的部队乘坐丁汝昌统带的北洋水师运兵船,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参与兵变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天津问罪,时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留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1884年朝鲜的甲申动乱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并且让李氏高宗按照藩国礼仪迎接清廷的钦差,保住并再次明确了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也随军撤退至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清军机大臣李鸿章等保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1895年,袁世凯(时年36岁)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支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是清末陆军主力。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袁世凯声誉鹊起,扶摇直上。1897年,擢(zhou)升为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