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的思想辨析(13)

辛亥革命网 2011-06-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庄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 ,辛亥革

  毫无疑问,袁世凯称帝这个史实(历史事件),使其走向了历史前进潮流的反面,最终成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呢?

  本人认为,在我国的传统主流历史学派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式:首先要将历史人物确定其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对于正面人物尽量描述成事事正确,甚至于将其神化,而对于反面人物则尽可能将其丑化。我认为这种错误的简单思维定式妨碍了我们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必须抛弃的一种思维定式。

  本人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从一个历史事件就对其盖棺论定,而是要对这个历史人物在其全部历史中不同时期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剖析,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评价。

  我们应该这样来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的初期(1911年至1912年),袁世凯在结束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华民国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而在辛亥革命的后期(1913年至1916年),由于袁世凯所代表的是当时中国汉族大地主、大官僚、大买办阶级的利益,使他走上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道路,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了历史的罪人。

  反观孙中山和黄兴试图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政府的想法,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背景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个道理。在当时(即1912年)的中国,全国各种工业所拥有的职工人数总数根据当时日本人的记载为661784人(见 马场明男《支那政治经济年表》,庆应书房,第144页),而当时(1914年)全中国的农户总数却有59402315户(见《中国年鉴》,第1134页)。从这只有66万多人的职工规模,与当时拥有5940万户的中国农业人口相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是多么微不足道了。

  另外,对一个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当时的世界列强(英、法、日、俄、德等国)只会支持那些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的势力集团,根本不会支持孙、黄想建立的民主共和体制的政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孙中山和黄兴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让给了给袁世凯,是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当时中、外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那种认为“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成果的说法,本人认为不但不成立,而且很牵强。通过孙、黄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而坚持临时政府须设于南京的举动;和在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黄发起二次革命的史实;以及袁称帝后,孙、黄对袁世凯全面声讨的行为来看,孙、黄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所作的斗争,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反而是表现得非常坚决和无所畏惧。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说法,用在黎元洪身上倒是非常贴切的。

  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霸占了的原因是由于孙、黄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更重要的是受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所致。

  正是由于受到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发起的辛亥革命运动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历史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历史的重担(完成反帝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历史任务)才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解读历史,我们不应该苛求孙、黄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运动能够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我们如果正视历史的话,正是由于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才会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诚然,在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作斗争时,孙中山和黄兴也曾出现过思想上的分歧,但那不过是在大目标一致(都是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的前提下,斗争策略的不同而已。

  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在我国史学界仍有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着“文化大革命”中所遗留下来的治学方法,对某个历史人物非要先区分出是左派还是右派,然后再“上纲上线”地将其归类为左倾路线还是右倾路线。这种不顾具体历史情况,强行套用“路线斗争”的治学方法,应该休矣!我不想再用更多的篇幅来反驳这类套用“路线斗争”的治学方法,因为在今年(2011年)4月2日《北京日报》的第19版(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稿•述论篇)上,刊登了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萧致治先生所写的《谈谈黄兴评价的几个问题》一文。萧教授在文中对这类套用“路线斗争”的所谓“学术观点”已经作了充分的驳斥。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将萧教授的这篇文章用“附录”的形式,加在本文后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体会。

  附录:《谈谈黄兴评价的几个问题》——萧致治

  纵观近年来的黄兴研究可以发现, 学术界对辛亥革命前黄兴的作为和贡献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后黄兴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上的表现和作用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