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的思想辨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06-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庄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后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袁士凯和黎元洪。 ,辛亥革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文在翠亨村家中拟就《上李傅相书》(李傅相即李鸿章),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李鸿章能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但李鸿章并未理睬和接见。失望之余,孙文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在大哥孙眉的帮助下,筹划募款,创建了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文回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文等人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向相近,孙文遂与辅仁文社接洽,杨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文为秘书。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杨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文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孙文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文则被清廷通缉,并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11月,孙文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

  1896年初,孙文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1896年秋,孙文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诱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文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文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在日本时曾化名为“中山樵”,被人误以为孙的名字就是“中山”,于是“孙中山”的名字便流传开来。孙中山在日本先结识了宫崎寅藏和平山周,此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在日本的长期支持者;通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又结识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

  1900年9月,孙中山乘义和团运动的时机,派郑士良前往广东惠州联络会党发动起义。孙中山则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遂告失败,孙中山返回日本。

  1904年,孙中山赴美国旧金山,后又到美国东海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实际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集款项。年末,孙中山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与留德学生朱和中、贺之才等相遇。朱和中见到孙中山时,首先表示欢迎与敬慕。而后,朱和中向孙中山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说:“革命应行动重于理论,实质重于空泛,面对现实,触及问题,深入国内,以谋发展,以诉求组织,注重宣传,审时度势,力尽全功。”他把黄兴在长沙发动的起义大加宣扬,说虽未成功,但创造了时势,受到全国革命者的关注。在此同时,孙中山接到横滨粤侨冯自由和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两人的来信。信中内容,同是报告黄兴革命一举成名,受到东京华侨热烈拥戴,并敦促孙中山去东京与黄兴会晤,寻求合作,以扩大革命阵营。孙中山回信宫崎寅藏,告之即将东归。另外给冯自由回信曰:“来信敬悉,即将东归与黄兴会晤,综观现势,循理必要,希联络安排,相约相见。随函附上对联一副,致赠黄兴,先借文字以表达倾慕之忱,联曰:国家兴亡终须仗;革命甘苦要共尝。”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坐轮船到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的介绍下,孙中山与黄兴会面,并一起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之事宜,商定由孙、黄联名发起成立同盟会。 7月30日下午,各省革命志士来到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会所开会,讨论筹建新的革命团体。到会者有孙中山、黄兴、居正、胡毅生、朱执信、李仲揆(四光)等七十余人,分别代表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 章炳麟的“光复会”、蔡元培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合并成一个共同的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庶务,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将此誓词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政纲。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并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6月,孙中山到新加坡。孙在晚晴园主持成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1907年,清政府得知东京成立了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以反清为主旨,便训令驻日公使杨枢向日本政府提出照会,要求驱逐革命叛逆者孙中山等出境。日本当局接受了清政府的照会,暗中通知孙文出境,并馈赠旅费5000元,由日商铃木久五郎负责致送。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奔赴南洋。自1907年5月至1911年,孙中山在南洋(即新加坡)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

  1907年5月,派许雪秋、余既成到广东潮州,余既成、陈涌波率会党人士数百人,攻入潮州黄冈,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由于清军大举进攻,起义军坚持战斗6天,终因死伤过重而告失败。

  1907年6月,命邓子瑜起义于广东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坚持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1907年9月,王和顺受命在广东钦州起义,革命军在战斗中扩大队伍最多时达三千多人。但革命军进攻钦州府城及广西灵山等地均未得手,后因腹背受敌而告失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