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花园山机关初探(14)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作者:刘建一、李丹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长久以来,人们在论及湖北地区民族、民主革命团体的渊源时,往往把“科学补习所”作为源头。而实际上,早在“科学补习所”成立之前,湖

  [56] 昌明公司在上海四马路王慕陶〈湖北东湖人〉寓处分租。王很早就与孙中山相识,曾因庚子自立军事下狱。张继、章士钊也在此住过。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10-11页;朱和中:《辛亥光复成于武汉之原因及欧洲发起同盟会之经过》,《建国月刊》第二卷第四期第63页。

  [57]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第2页;李树藩:《甲辰拒俄义勇队与长沙之革命运动》,《建国月刊》第14卷第1期第322-323页;李云汉:《黄克强先生年谱稿》,《中国现代史丛刊》第4册;刘揆一:《黄兴传记》,《革命人物志》第5集第418页;胡元倓:《题黄克强先生遗墨》,载《明德校史》;耿伯钊:《革命先烈吴禄贞先生略史及其遗笔》,《辛亥首义史迹》,第19-20页。

  [58] 参见朱和中《辛亥光复成于武汉之原因及欧洲发起同盟会之经过》和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的有关文字。有不少著作把张荣楣、周维桢二人赴川活动写成是受华兴会委派,这大概是沿袭了曹亚伯在《武昌革命真史》中对此事的记述。

  [59]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第29页。

  [60] 朱和中:《辛亥光复成于武汉之原因及欧洲发起同盟会之经过》,《建国月刊》第二卷第四期第63页。

  [61]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第29页;史青:《留比同学参加同盟会的经过》,《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辑第21页;《东方杂志》第一卷第1、2、4号的“游学汇态”栏载有这批留欧学生的名单和启程、到达日期等。如留比学生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即1904年1月28日)到达比利时。

  [62] 《吴禄贞传》,《革命人物志》第二辑第228页。

  [63] 同上。

  [64] 参见附表。表中大部分同盟会员的名单是从公开出版的刊物上查到的。有个别者,如时功璧为同盟会员是根据张海鹏、王学庄同志调查材料;徐祝平、万声扬、李廉方为同盟会员是根据贺觉非先生提供的材料。另外,在《余诚日记》中可以窥见万、李、时与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余诚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作为佐证。

  [65]《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

  [66]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第2页。

  [67]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第106页。

  [68] 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实》,《革命文献》第二辑第116页。

  [69]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第234页。

  [70] 范腾霄:《辛亥革命前之社团运动及起义后军事之一幕》,《辛亥首义史迹》,第32-33页;李书城:《我对吴禄贞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五)第451页。另,曹亚伯在《武昌革命真史》前编第10页中提到,在“日知会”开幕之日,“吴禄贞捐月薪五十两,以作开办之费”。此处“日知会”疑为“科学补习所”之误。因为:第一,他在这句话后紧跟着写道:“斯时吴将调至北京”,显指吴禄贞入京之前的1904年春。这个时间正是“科学补习所”筹划、发起之时。第二,曹亚伯本人于1905年赴日。当1906年2月“日知会”开成立会时,他尚在日本。尽管他在筹备“日知会”的过程中尽了力,但他却没有参加“日知会”的正式成立。参见(台)《传记文学》第166号第114页。

  [71] 李书城:《辛亥革命为什么在武昌首义》,《光明日报》1961年10月8日。

  [72] 蔡寄鸥:《鄂州血史》,第19 页。

  [73]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29页;《辛亥首义回忆录》第3辑第228页注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