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花园山机关初探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作者:刘建一、李丹阳 查看:
长久以来,人们在论及湖北地区民族、民主革命团体的渊源时,往往把“科学补习所”作为源头。而实际上,早在“科学补习所”成立之前,湖北的爱国与革命力量已在吴禄贞的倡导下进行过聚结,并在武昌花园山建立过一个秘密机关。这个机关即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武昌花园山机关”。一些史学著作曾经提到这个机关,但对它的性质、成员、活动情况、存在时间以及影响,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武昌花园山机关”已经初具民主革命团体的特征,应该是湖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一个革命团体。它的活动曾经为湖北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起了前驱的作用。因此,对“武昌花园山机关”作进一步的探讨,弄清该机关的情况,对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史是有益的。
一
为便于搞清楚“武昌花园山机关”的活动,有必要首先对机关成立和解散的具体时间做一番考证。
关于“武昌花园山机关”成立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解放前出版的有关书籍一般认为是1901年或1902年;建国后出版的著作则认为是1903年或1904。这些著作对该机关成立的具体日期亦没有作详细的考证。
据现已查到的资料看来,“武昌花园山机关”的成立时间应该是在1903年5月中、下旬。其根据有二:
(1)“武昌花园山机关”是吴禄贞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武昌花园山天主堂附近孙森茂花园设立的一个秘密机关。孙森茂花园是留日归国学生李步青租赁的住所。因此,搞清吴、李二人归国日期便可知道“花园山机关”成立时间的上限。
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记载,吴禄贞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卒业年月”是“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即1902年4、5月间;而李步青毕业归国的时间则是在1903年3月。在1903年出版的《湖北学生界》第四期“留学记录”一栏中,曾载有李步青、万声扬、金华祝等速成师范毕业生“前于二月二十五日(公历三月二十三日),已同航回国”的报道。按当时的交通条件,从东京坐船到汉口,一般约需十几天。由此推算,李步青大约是在四月上旬抵达武昌的。因此,“花园山机关”的成立不会早于1903年4月上旬。
(2)据曾参加过“花园山机关”活动的朱和中回忆:“花园山机关”是武昌学生在曾公祠举行拒俄集会之后成立的。他说:“中俄密约之消息传来,不期而集会于曾公祠者数百人。本人之演说最激烈,气势亦壮,犹记讲至最激烈之处,手中折扇拍成碎片。……吴禄贞拊我背曰:‘请到我家一谈。’于是晚即偕同志吕大森等往水陆街十二号吴禄贞处聚谈”。“予等三人谈至天明而止。予等当时所筹议者三事”,其中之一就是决定“在武汉应设秘密机关”,地点“则在花园山”。[1] 看来,“武昌花园山机关”的正式成立当在此后不久。那么,曾公祠拒俄集会又举行于何时呢?1903年5月19日《苏报》记载:“昨纪湖北学生议阻俄谋各情,至后各学生意见不一,曾在曾公祠公议一次。”由此可知,“花园山机关”成立时间应在1903年5月中、下旬。
关于“花园山机关”解散时间,冯自由认为,“此机关于甲辰(民前八年)春(即1904年春——自注)禄贞北上时始无形解散”。[2] 我们认为,冯的说法比较妥当。因为:(1)“花园山机关”没有遭受突然性的破坏,它的解散与这个团体的领袖人物吴禄贞的离开关系重大;(2)吴禄贞在离开武昌之前,曾与“花园山机关”余下的同志作出过解散机关的决议。[3]所以,应该以吴禄贞离鄂作为机关解散的标志。那么,吴禄贞离开湖北是在何时呢?湖广总督张之洞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七日(1904年5月12日)给练兵处的咨文明确写道:“兹特遣令文华、沈尚濂、哈汉章、吴祖荫、吴禄贞五名刻日附轮北上,……先于本月二十三日文华等五名赍咨投到。”[4]吴禄贞于1904年5月初启程北上当无疑义。由此可以推定,“花园山机关”的解散时间应是1904年5月前后。
二
“武昌花园山机关”主要是由湖北的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所组成的。
自张之洞督鄂以来,大力兴办实业,使湖北的工商业居全国第二位。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倡办新式学堂,从1898年到1903年, 仅数年间,武昌的各类学堂次第兴办,总数约在七、八十所以上。[5]“其所设立文武学堂多且优良,冠乎各省。”[6] 此外,张之洞还派遣大批学生东渡日本留学。这样就在湖北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队伍。然而,与张之洞的“育才”愿望相反,这批“或多或少地有了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7]的新型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患之日蒸而内部腐败之情形有不堪设想”[8]的社会现实刺激下,许多人奋不顾身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花园山机关”的成员,现在有姓名可考者51名。[9]按其个人成份和社会职业分为下列几部分,即:留日学生20人,武昌各学堂学生21人,教育界知名人士1人,新军士兵1人,天主教神甫1人,未查明成份者7人。在这些人当中,有功名者24人(举贡5人,秀才19人);其中留日11人,新式学堂学生11人,新军士兵1人,社会职业不详者1人。
按上述统计数字来看,“花园山机关”成员有这样几个特点:(1)绝大部分成员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功名者占相当比例;(2)留日学生多,占“花园山机关”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二;(3)年轻。从现在可查到的36名成员的年龄来看,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只有时象晋一人,而最年轻的成员贺之才则刚满16岁。他们的平均年龄约23.8岁。由于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所以他们在政治上敏感,接受新思想快,有革命的闯劲。
“花园山机关”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吴禄贞。吴禄贞(1880-1911),字綬卿,湖北云梦人。1897年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由张之洞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为中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吴禄贞来到日本不久,正值孙中山在“日本运动革命”,吴禄贞便很快“受了革命的洗礼”。此时,康有为、梁启超因变法失败亦居住日本,极力鼓吹君主立宪说,在兴中会会员与留日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一文中说:兴中会会员“亦受他们(指康、梁)迷惑,变节的不少。”然而吴禄贞等人“目睹清室政治的窳败,满人当道的昏聩,深深感觉国势的阽危,非改革政治,倾覆清室,不能反危为安,转弱为强。”[10] 因此他毅然加入兴中会,[11]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0年,吴禄贞与湖北留日学生傅慈祥、戢翼翚等人奉孙中山之命与维新党人唐才常等合作,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事。事败后,潜回日本继续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