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1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于沛等 查看:
注释分列:
①《胡适作品集》第4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②《胡适思想批判》第6集,三联书店,1955年。
①这是傅斯年的一份残稿,大概是为一本普及字母书所写的序言,原件藏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档案,该所整理人士代命名为《作者、环境与其它》,并大致确定文章约撰写于1923年或1924年。感谢王 森所长惠允使用。
②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其《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①张崧年:《劝读杂志》,《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②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新版,第246页。
③本段与下段,参见钱穆《学龠》,《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4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第160—161页。
④近年的一个新现象是所谓“评估”机制及其机构的产生和兴起,看上去“评估”方面是直接或间接代读者立言———代读者“评估”刊物和作者,虽然其据以评估的“标准”未必出自读者。由于各类“评估”结果为不少学术机构所采纳,有的甚至为学术机构所委托,不少刊物和作者都不能不开始考虑这类“评估”,有时可能忘记真正的读者。
①《缪荃孙致曹元忠(揆一)》,时间约在民国初年,王翠兰整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缪荃孙手札》,《历史文献》第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①张小军:《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第1—28页;符太浩:《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页;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前言”第4页;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①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6、40页。
②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载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第229—260页。
③伊万斯·普利查德:《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21、25—31页。
④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32页。
⑤王铭铭:《逝去的繁荣》,第14页。
①张小军:《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第13页。
①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
②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64页。
①目前该书已出版三卷,并被译成中文等多国文字及盲文,中文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8—2000年出版。
①这是吴于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撰写的“世界历史”条目中的话,见该书第1册第1页,该条目也是吴齐本《世界史》的总序。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序言第2页;《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①《章太炎全集》(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7页。
②《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学衡》第4期(1922年4月)。
①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46—4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