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二)(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在近代新名词研究方面,近年来有不少成果问世,这里仍有几篇文章值得提及。冯天瑜在先行研究基础上,考察了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学人的封建观,认为他们重构再造之新名“封建”,其内涵为贵族政治、领主经济,外延指殷周制度,也涵盖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同类制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形态的共名。这种封建观较好地实现了概念演化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又初步达成中国传统史学概念与西方史学概念的通约与整合。然而,他们未能全方位考察社会形态,故其“封建”观在理论上尚显单薄,不足以抗御后来兴起的强势的泛封建观的挑战,于20世纪30年代以降逐渐隐退于主流之外。[70]王宏斌考察了“政府”一词在近代的演变,认为光宣之际,政府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含义,但在当时仅仅是一个代名词,直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才正式转化为名词。正因“政府”一词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各个朝代所指代的机关有所不同,故在解读晚清档案时,应格外慎重。[71]刘集林考察了“留学”一词概念涵义的变化过程,认为它是晚清从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在洋务时期使用的主要是“出洋肄业”;戊戌以后官方逐渐使用“游学”一词,民间则受留日学界的影响,更多使用“留学”一词,尽管两者并用,但后者更受欢迎,影响及于官方。[72]
参考文献:
[1]王建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英关关系》,《民国档案》2008年第4期。
[2]傅铱华:《雅尔塔远东问题协议重探——以傅秉常为中心的讨论》,《南京大学学3/艮》2008年第l期。
[3]吴义雄:《邓廷桢与广东禁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4]张志勇:《赫德与中英(藏印条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5]陈才俊:《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丁兆东:《中国访英团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l期。
[7]蒋耘:《宋子文与战时西藏问题交涉》,《民国档案)2008年第l期。
[8]张俊义:《l948年广州沙面事件之始末——以宋子文档案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9]郭海燕:《从朝鲜电信线问题看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l期。
[10]马建标:《谣言与外交——华盛顿会议前“鲁案直接交涉”初探》,《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11]高建明、李斌:《晚清时期中日科技传播模式比较分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3期。
[12]王奇生:《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13]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4]赵人坤:《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15]肖建东:《“一战”时期中国对德宣战的历史真相》,《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l期。
[16]左双文:《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史学月-flj》2008年第ll期。
[17]管银凤:《浅析l933—1941年中德关系中的实利主义因素》,《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8]谢宏维、邹芝:《袁文才、王佐事件再研究——中共党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视角》,《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2期。
[19]张兆金、游海华:《客籍军阀、太土豪绅与江西土地革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20]张宏卿、肖文燕:《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民众动员》,《江汉大学学.》lt》2008年第5期。
[21]李德满:《文化权力、乡村政权与资源动员——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再认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2]李晔:《在地方档案中发现历史——晋中新区土改运动中的群众动员》,《山西档案》2008年第3期。
[23]李里峰:《“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l期。
[24]易凤林:《试论中共中央长征前对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部署与准备》,《党史文苑》2008年第7期。
[25]李东朗:《论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6]王列辉:《近代宁波港腹地的变迁》;庄维民:《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l期。
[27]佳宏伟:《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以天津口岸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8]胡英泽:《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9]赵冈、梁敬明:《清末兰溪的地权分配》,《浙江学刊》2008年第l期。
[30]郑起东:《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研究》.《古今农,_1k》2008年第l期。
[31]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2]游海华:《农村合作与金融“下乡”——l934~1937年闽赣边区农村经济复苏考察》,《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l期。
[33]陈燕:《体制缺失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中外合办企业——以中国航空公司为中心的考察》,《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34]葛涛:《“百代”浮沉——近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兴衰纪》,《史林》2008年第5期。
[35]庄安正:《对大生纱厂“账略”中“花纱厘捐”与其他数据的解析——兼及纱厂应对厘金压力的方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