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汪敬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洋务派企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这个公式能不能成立呢?从一个方面看,它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洋务派企业的确具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的某

  存在于蚕丝缫制业中的情形,在许多手工业部门中,同样可以找到。但是,这里没有必要进行列举。因为我们不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的目的,只是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同样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遵循着同样的历史规律(当然,我们这样说,丝毫不想忽视地主制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特别紧密,从而自然经济瓦解过程的特别缓慢。)。论证这一点,上面这个例子,已经足够。

  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假定: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不会再向前发展,以至最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就不能无条件地断言:“没有帝国主义,中国根本不会有资本主义。”

  二、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割断中国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的萌芽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联系,认为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出现,这是一个极端。反之,不承认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联系,把它看成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是另一个极端。

  毫无疑问,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各种类型的手工业和代表资本主义生产的机器大工业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前者无论是在培养雇佣劳动者方面,在积累生产经验方面,在开辟市场方面,都为后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割断历史。但是,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分歧的出现,在于对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的估计,也就是,在中国机器大工业出现的时候,“原有工场手工业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保存、扩大或发展为近代企业”以及“原有商人支配生产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工场手工业或近代企业”,究竟占有多大比重的问题。

  在中国跨入近代社会门槛的时刻,中国封建社会究竟遗留下来了有多少工场手工业,这已经是一个猜不透的谜。至于其中有多少“保存、扩大或发展为近代企业”,则更是象瞎子摸象,人言言殊。因此,我们也不妨来试摸一下,错了也不过增加一个瞎子。

  我们选取了福建茶园、云南铜矿和四川盐井三个行业,根据当前已有的研究,作一点初步分析。因为这三个行业被公认为工场手工业最有可能出现的场所,从而也是最有可能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场所。

  结果怎样呢?

  首先我们看福建茶园。福建崇安和瓯宁的手工制茶,有很长的历史。大约在十八世纪以后,在产茶区中,开始出现由茶商建立的茶栈和茶厂,进行茶叶的收购和就地加工。据说,茶厂规模不小,厂数也相当多。“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而“瓯宁一邑,不下千厂。”(蒋蘅:《禁开茶山议》,见《云寥山人文钞》卷二,页二一。转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卷一,页三○四。)考虑到茶叶加工有炒火、筛分、过风、拣茶、补火、复风、拼堆、车色等多道工序。因此,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所进行的加工生产,具有手工业工场经营的特点(彭泽益:《清代前期茶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第一七页。)。

  如果这个论断有几分可靠,那么,这个仅瓯宁一邑就“不下千厂”的制茶手工工场,在中国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的阶段,它们中间扩大发展为近代企业的,应该不在少数。究竟有没有,或者有多少扩大发展为近代企业呢?这倒是可得而查考的。

  中国制茶之由手工向机器的过渡,最先出现在汉口的俄国砖茶厂中。它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还是设在内地茶区,用的还是手工工具。七十年代初期由产地迁到汉口,才开始用“蒸汽机器代替了本地人多年来使用的那种粗笨的压机”(《英国驻华各口岸领事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一八七五年,汉口,页四六。)。福建之有机器制茶厂,稍后于汉口,它们也不是开始于产茶区的崇安或瓯宁,而同样是在通商口岸的福州,首先出现。最初的经办者,也是外国人或是他们的代理人——洋行实办(《海关贸易报告册》(China Maritime Customs:Annual Trade Reports and the Trade Returns of the Yarous Treaty Ports)一八七五年,福州,页一八九——一九九。)。真正是中国人发起自办的茶厂那是迟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也就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初步发展之后才开始发动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一八九一年一月九日,页三三。)。而且这只是一个计划,成功与否,现在还不能肯定,而且即使实现,也肯定不是原有的手工业工场的扩大(《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一八九一年一月九日,页三三。另外,据说七十年代中期福州等处有三家小厂,它们是手工生产还是使用机器现在还不能确定。而且其中两厂只存在一年,另一厂不知下落,有待进一步查考。参阅《海关贸易报告册》一八七六年,福州,页七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