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下)(4)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如俭 查看:
农林部总长: 宋教仁
工商部总长: 陈其美
交通部总长: 施肇基
参谋部总长: 黎元洪
大理院院长: 许士英
铨叙局局长: 许宝蘅
临时稽勋局局长:冯自由
这是一个革命者与旧官僚的混合内阁。随政治形势频遭更迭。在两年中阁员不断变化。首先是总理唐绍仪因袁世凯不批准参议院否定向外国财团借款的决议而辞职。接着农林总长宋教仁、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先后辞职。
1912年8月16日辛亥革命元勋共进会张振武在北京遇害。他曾在汉阳失守时,力排众议,坚守武昌,黎元洪出走葛店后,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忌。于是借袁之手杀之。
1913年3月20日,满腔热忱地为在中国实现西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而奔走呼号的国民党议会党团首领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于上海火车站,22日因伤势过重而逝世。袁世凯命令政府表面予以追悼和抚恤,其实却百般阻碍对宋案的调查。很快真相大白,指使行凶的是国务院官员洪述祖,而指使洪的又是国务院总理赵秉钧。谁都知道,赵是袁世凯手下的特务头子,指使赵的必是袁世凯自己。这一民国第一大案是中国国民党与袁世凯决裂的开始。全体国民党议员宣布退出国会。
袁的阴谋终于暴露,于是他一不作,二不休,干脆不经参议院通过就于1913年4月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二千五百万元,扩充军队,准备用武力彻底消灭南方各省的革命力量。他命令段芝贵、冯国璋率师南下,准备让段芝贵所率李纯等部进攻江西,以冯国璋、张勋两部进攻南京,并令郑汝成、汤芗铭率海军协助作战。一切布置就绪后,袁世凯便在6月间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反对借款,抗拒中央,下令解除这三个国民党都督的职务。随后于7月间发布讨伐令,向国民党人所率领的军队大举进攻。
1913年7月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响应江西讨袁。但程德全借故潜逃上海,到上海后即通电黄兴取消独立。陈其美于7月23日攻打上海制造局,未能得手。这次所谓赣宁之役很快归于失败。接着,安徽、广东、四川的反袁斗争也失败得一样快。8月初,熊克武、杨庶堪于重庆起兵讨袁,张百祥在绵阳响应,王天杰在荣县响应,川东、川北、川西也有动作,但不出九月都失败了。这次反袁斗争,四川国民党人牺牲很大,王天杰在永川被俘牺牲,张百祥在上海被俘,解到北京后被杀。另外,辛亥起义元勋蒋翊武于9月9日在桂林被杀。孙中山与黄兴等国民党领导被迫再次逃亡日本。愤恨于国民党的涣散与软弱,孙中山先生于1914年在东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资产阶级革命旗帜。6月,黄兴与其意见不合,离日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袁死返国,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这是后话。
1913年10月袁世凯被御用国会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1914年杨度等君主立宪派文人筹组六君子“筹安会”,成为袁世凯恢复帝制的鼓吹者。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此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公愤。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国政府表示不予承认。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分裂。孙中山先生发表《讨袁宣言》。蔡锷首先宣布云南独立,护国军在全国各省起兵(朱德、刘伯承分别在云南、四川的护国军中)。在众叛亲离的四面楚歌中,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病死。
接着,中华民国进入了十二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之间互相攻击,政府首脑不断更换,人民苦难深重。
1916-1920年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黎求助于张勋,引来张勋“辫子军”入京,让宣统皇帝复辟(康有为参与其事,梁启超反对之)。西北军冯玉祥带兵入京,赶走了宣统皇帝。段率兵打败张勋,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把持中央政权。皖系政府对外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作战为名,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出卖主权,投靠日本,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政策,排除异己。为了独霸政权,段废除《临时约法》,由皖系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1918年8月成立新的御用国会,选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派兵讨伐南方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皖系势力发展到了最高峰。北京政府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本已引起人民反感。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使它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在英、法、日协约国一方,属于胜利者,但是巴黎和会不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青岛归还中国,却要划归日本,这一事件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