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埔女兵张秀宜

辛亥革命网 2020-10-20 08:28 来源:《湖北黄埔》2019年12月 作者:周游 查看:

冯天瑜老先生,著名历史学家。作为学界公认的亮丽“珞珈”,然而此次我们访谈追寻的重点不是冯老先生,而是其母张秀宜。

  访冯天瑜先生,是早已约好的事。

  初春的东湖,暖风和煦,蝉鸣虔诚。林道逶迤,很静、很润,落英缤纷的武汉大学仿佛徜徉在快活的林木间,沉醉于纵横捭阖的历史洪流中——用喜欢的方式。

  冯天瑜老先生,著名历史学家。作为学界公认的亮丽“珞珈”,如山野自在,日子朴素,写了一辈子历史,潜心深耕、考镜源流,成就自无需多言。然而此次我们访谈追寻的重点不是冯老先生,而是其母张秀宜。

  回忆起母亲,冯老先生整了整衣衫,用平实言语优雅轻柔地划开记忆的闸门,一连串关于母亲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对命运富于抗争、对人生不具进取的知识女性形象;一个正直纯善、明大理识大局的良母贤妻形象。

  张秀宜,又名张稚丹(黄埔军校读书曾用名),湖北黄安人(今红安),1901年生,父母皆为自耕农。其夫冯永轩,历史学家,武昌师范大学毕业,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期生,先后师从黄侃、梁启超、王国维。两人情定于大革命高潮,共育五子,皆为国家栋才。

  ——“解放脚”趟出新路子

  冯母张秀宜,年少壮志凌云,深受新文化运动先进思潮影响,不满现状,向往革命,追求进步。她,毅然扯掉象征封建旧俗的裹足布,以有声的还击质问无声的旧秩序,不为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掣肘。如果说诗歌是身体的镜像,那么革新便是冯母坚定的精神引领。

  “从远房舅舅那里听闻,母亲经常在河滩上练长跑,还自我加压地绑着沙袋练”,回忆起这段往事,冯老眉宇间绽着毫不掩饰的钦佩之意,“母亲还组织湾里(指黄冈南边最大集镇八里湾附近的张家湾)十几个女孩去武汉做工读书,后来其他女孩子都被家里拦住了,时值二十多岁的母亲只身一人前往武汉”。冯母年幼读过私塾,却未有机会接受新式正规教育,到武汉后她便进入简易师范,“母亲特别好学,20年代末还在武汉大学进修一年”。

  冯母,若仅言打破常规,不免太过轻言。1926年,她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女生队,与著名共产党人赵一曼,张国焘夫人杨子烈、徐向前夫人黄杰、聂荣臻夫人张瑞华同学。对于母亲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冯老先生记忆不多。然而,历史有记忆,“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像任何一个在黄埔军校就读的学生一样,在“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与“亲爱精诚”的校训感召下,知识增长了,视野开阔了,意趣更广泛了。

  “如果那两张照片还在就好了”,光线半明半昧,老先生额颅皱纹细长而遒劲,是什么样的两张照片,引得如此欷歔?“在我幼小时,曾见过两张照片,一张是母亲与黄埔女生同学绑着腿并站的照片,一张是母亲将腿搭在台子上绑腿的照片”,目光坚毅、屏风肃立,其间风骨,令人敬佩。伴随着冯老的描述,我陷入久远的从前,如站在当年镜头后,感受着冯母坚毅笃定的初心,飒爽的英姿,心旌摇荡。“绑着腿”与“解放脚”,像楔子,牢牢植根在冯老的记忆深处。

  如果说当年花木兰代父从军,需女扮男妆,才能争得一席为国效力之地,那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200多名女兵,则不输男兵,一同走进军校,成为中国第一批正规女兵,引领了时代的新时尚。在军校时间虽短,但从冯先生的点滴描述里看出,对冯母影响至深。在严格的军校生活和讨伐军阀夏斗寅、杨森的战斗中,在军校深厚的政治氛围里,除了坚强意志养成,还有对时局敏锐的判断,冯老“父母都亲共”,无论是大革命时期,还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冯家在经济拮据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不少共产党人,或接济、或在家中暂住,为新中国成立贡献了“小家”的所有可能。1938年,父母曾把几十个学生带到设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交给董必武,之后这些学生都去了延安”。地下党人倪季丹,曾因躲避危险,多次在冯家居住。倪季丹仰慕冯老父亲的道德文章,因组织安排前往上海,遂将武昌矿局街住房留给冯家。

张秀宜为儿子手写

   拳拳中国心,浓浓黄埔情。对于命运,冯母富于抗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