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埔女兵张秀宜(2)
辛亥革命网 2020-10-20 08:28 来源:《湖北黄埔》2019年12月 作者:周游 查看:
——传递不辍的自家风格
沿着窗楣,一声鸟鸣,清越、明亮,空气中林木一派坦荡。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冯母成为教师,从此便与学生为伴,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解放后,1949年参加校长培训班,由于无欲为官,参训后回到武汉,在熟人介绍下进入湖北省图书馆工作。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冯母工作得力,单位极力挽留,延迟两年后正式退休。
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谈及母亲对冯老五兄弟的影响,先生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旁人想要躬耕描画,却无通达路径,唯有聚神聆听。
那段新疆往事不得不提。冯母大哥,张馨(又名张少丹)。由于勤苦读书,张馨于民国初参加公务员考试,20年代初分配至新疆,30年代起任新疆教育厅厅长,冯母就读黄埔军校的学名张稚丹,便是其兄所起,可见大哥对其影响有多深远。据冯老回忆,1935年,6岁的大哥与两岁的二哥随父母赴新疆。在察觉以“开明”面目现世的新疆统治者盛世才阴挚可怖一面后,父母为了摆脱盛氏,上演了一场蔡锷脱离袁世凯的计策,即:装作与夫人大闹,以家庭无法维持为理由,诱使袁世凯同意蔡锷离京。冯父便带长子天琪经河西走廊返回内地,而当时的冯母已怀身孕,赴苏联办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后从西伯利亚铁路绕道海参崴,沿海路、江航,到武汉与冯父团聚,其中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还有那意蕴深远的一条横幅。“我的三哥,当时在天津大学水利系就读,在当时的环境下意外被定性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学生反革命集团,1960年初,在密云水库实习时被逮捕。”1963年,冯老辗转前往天津去看三哥,冯母给彼时身陷囹圄的三哥提了条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激励其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松劲,给三哥精神上带来的影响甚大。
小差异见大定位。冯老在《未成文家训》一文中回忆道,“当年,家居的正对门住着一位国民党元老,民国间地位甚高,1948年当选‘国大代表’,那条小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先父母多年间绝不与这一巨室来往,少时的我从未进过其大门。反之,冯家与周围的贫寒人(谢家、戴家等孤寡之家)相处极好,对其常有周济。”冯母对邮递员、挑水工人,都特别友善,经常请到家里来给水喝,
另一则故事有关李汉俊,中共创始人。1928年李汉俊被当局杀害后,李太太带女儿孤住,家徒四壁,清贫孤苦。冯家与李家母女十分亲近,经常给予帮助,冯老小时候也经常前往李家玩耍。“前几年我在武大校园遇到李汉俊女儿(武大物理系教授,已行年90),共同忆起李冯二家的情谊,李教授连称冯先生、张先生(指我父母)人好,决不势利,并夸赞冯家家风上品。”
在回忆中抵达,不经意间,冯老好像又想起了什么,继续说,“母亲还有一位同事叫周安,我小时候唤她周先生,丧夫,半身不遂,母亲便把她接到我家居住照料,直到为其送终。”
遥想当年,冯母直面人生境遇,或取舍、或抉择,却决然没有挣扎与困惑。正如眼前慈眉善眼、快意淋漓的冯老,不急不缓用虔信守望初心,用睿智润泽万物,坚硬如刚。
清贫自守、勉子立志。对于人生,冯母不具进攻,宠辱不惊。
——远权贵、拒妄财
“远权贵、拒妄财”,冯老吟,铿锵悠扬。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好家训,于润物无声处滋养人。“母亲是慈母,又很懂教育,她对我们从不说教,身教重于言教”,“母亲没有特意讲过什么立身做人的教言,我们家里也并未拟定过家训”,先生说。我讶然一惊,如此无声亦无字的影响,想必就是家训的至上境界吧!从无框的传递到有框的型塑,如浩荡清流,好家训已经融入冯氏子孙精神血脉,才会在一人吟出“远权贵、拒妄财”后,众人立表赞同。
2018年12月,冯家将一大批冯氏珍藏文物及艺术品捐赠给武汉大学,并设立“冯氏捐藏馆”。书画、信札、货币,既有唐人写经、明人陆治山水、郑板桥诗书画、张大千山水,也有康有为、梁启超条幅,曾国藩、李鸿章信札,还有周韶华、汤文选等当代名家赠画,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这些珍藏历经战火与动乱,终与公众见面,其背后是冯家两代人90余年的收藏心血。据了解,早在1978年底,冯家就将数百件珍藏古钱币捐给复建不久的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做出如此选择,其间折射出的处世风格,我们在走近冯母的一生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仅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冯老一再拒绝“进京任职”,又分别在1984年、1986年两拒校长任命,并且获得几位兄长及其妻子合力支持。对家风的珍视,正是在一次次人生抉择中得到淋漓展现。立好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冯氏子孙始终守望家风,春风化雨,利万物而不争。
临别,我意犹未尽、万般难舍,聆听先生讲到动情处,难免心生敬重。
我想,夜幕四合之时,感念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入神处,先生定是心觉无边的暖意与香甜了。
冯天瑜先生手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