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3)(7)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大雁塔歃血为盟进一步巩固了同盟会,新军和哥老会的团结合作,为后来的西安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景翼为此辛劳奔波,功不可没。 ,陕西

  在西安光复时,清朝的陕甘总督升允自己逃到了兰州。之后他调集了20个营的清军,由西路向陕西进攻。是年冬天,清军攻占了长武县。西线吃紧,兵马大都督张云山亲率“向字营”八百精兵支援西线,杨虎城就在其中。他们与清军作战于陕西乾州、永寿一带,革命军与清军在西线打得相当艰苦,一度成僵持状态。  

  1912年2月8日,清军集中兵力围攻乾州城。张云山率领革命军奋力抵抗,杨忠祥骁勇有名。清军始终不能破城。直到3月8日,清朝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升允率清军西去后,西线战事结束。在战斗中杨虎城学会了使用枪支武器,接触了军事知识,了解了部队的管理,经历了战火锻炼,进一步增强了胆识,了解了社会。此时他刚满19岁。

  1912年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代表封建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立即打出“军事之统一”和“行政之统一”的旗号,借以削弱打击革命力量。陕西是革命党领导举行武装起义的省份,袁世凯极不放心,因此严令缩编军队,以削弱陕西革命党的力量。另外当时陕西的经济实力也养不了多少军队。于是,秦陇复汉军的33个标(相当于团)、十几个独立营,改编为陆军两个师,三个独立旅。裁军中,革命党人井勿幕、胡景翼等被迫解职退伍;许多革命党人被排挤出了部队;作战很英勇的“向字营”被整个裁撤。杨虎城和“中秋会”的众弟兄在当了两年兵后退伍返回了家乡。

  在农村,地主恶霸与官府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并没有丝毫减轻,广大农民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这对于抱着满怀改变农村状况希望参加辛亥革命的杨虎城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失望。他一面在思考,一面不得不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打拼。杨虎城退伍回乡后,他在邻村的大路边开了一家小客店。这个所谓客店也就是两间破房,屋里摆几张破床,为过路的行人(挑夫、小贩等)提供一个落脚休息的地方。由于他有眼力,地点选择得好,人又勤快实诚,小客店的生意干的比较红火,引起了当地恶霸地主的妒忌,他们想方设法要把杨虎城挤走,霸占他的生意。一天晚上,村里发生盗案,当地恶霸地主硬说盗贼住过杨虎城的客店,逼迫他关闭了小客店。客店关了,家里又无地可种,为了一家生计,杨虎城再次来到省城西安。找到在西关当兵的同乡韩寅生,通过他在军营里先谋了一个伙夫的差事。后来才被补进军队领了一份军饷,靠这份军饷杨虎城养活着家人。

  1914年春天,白朗以“中原复汉军大都督”的名号在河南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3月,白朗军突入陕西,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当杨虎城所在的部队奉命去打白朗军时,杨虎城不愿去打这支义军,遂约集同乡李云诚、白玉生悄悄离开部队再次回到家乡。白朗军从入陕进甘肃后,又入陕经陕返回河南,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行程四千多里,经过三十余县,攻克城池八九处。沉重地打击了袁世凯政权,鼓舞了广大农民同地主官府斗争的勇气。也使深受阶级压迫、不断探询出路与希望的杨虎城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压迫,只能反抗”。

  蒲城县东乡有一个恶霸叫李桢,是前清的武秀才,此人依仗时任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的势力,除勾结县衙,包揽诉讼,欺压百姓之外。还经常为地主代办收租逼债之事。他经常带着打手,逐村挨户,逼债催租。轻则打骂,重则拆房、强夺民女、霸占田产,当地百姓深恶痛绝。  

  1914年夏收的一天,杨虎城到一亲戚家探亲,碰上了李桢带着一帮打手来村里催租逼债。一位姓王的农民,因还不起债务,被李的打手们吊在树上活活打死了。村里百姓惶恐不安,十分害怕。有人就来找这个主张“打富济贫,打强扶弱”的“中秋会”会长诉苦、讨办法。杨虎城听了情况,沉思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只有干掉李桢,别无办法!”于是他找到他的结拜大哥,当地哥老会首领李子高,李因平时喜用长烟杆抽旱烟被人起外号为李烟杆子,向他借了一只号称“马拐子”的骑兵步枪(没有长枪托,枪管较短),做好了铲除恶霸的准备。  

  新麦上市后,李桢在孙镇干起了为粮店店主收债的事情。当杨虎城打听到李桢在孙镇的确切消息后,立即带上“马拐子”枪赶到了孙镇。这天,烈日当空,蝉声不绝。又逢孙镇有集,镇里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嘈杂。杨虎城将枪藏在套裤里,以给李桢送信为名,不慌不忙地走进粮店。他向店里的伙计打问到李桢正在柜房里,径直进了柜房,看到炕上有两个人正躺着抽大烟。杨虎城怕杀错了人(因他从不认识李桢,更无个人恩怨),就问:“哪位是李桢先生?我给他送封信。”听到此言,炕上一人坐起,说:“我是李桢,把信拿来。”杨虎城看准了人,从套裤里掏出枪来“砰砰”就是两枪。李桢倒在炕上,另一人吓坏了缩在炕上浑身打颤,杨虎城从李桢身边抽出一只手枪,冲出粮店,混入赶集的人流,扬长而去。

  “李桢被杨久娃打死了”!

  这一消息轰动了蒲城县,震动了官府。

  “杨久娃这么大胆!了得?”

  老百姓则说:“久娃给咱把害除了,真是解气!”无不拍手称快。官府又惊、又怕,随即展开搜捕、通缉。郭坚得知他的好友,被一个叫杨久娃的农民杀了,非常生气,曾派了二百多部众去追捕。由此郭、杨两人有了仇蒂。 虽然官府多方捉拿,但杨虎城在乡亲们的掩护下都得以逃脱。一时四处东躲西藏,不能回家。也正因此,他在陕西东府(西安以东地区)一带一时名声大噪,很有影响。

  在逃避官府追捕的同时,他集合起“中秋会”的一些青年成员(这些成员遂脱离了生产),专门从事打富济贫,开始在“中秋会”的基础上组建起一支农民武装。百姓称他们为“刀客”,官府诬称其为土匪。什么是刀客?后人研究后曾给予这样的定义:“刀客,是关中渭河两岸地区一批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名称。他们通常携带一种所谓‘关山刀子’。(这种刀子是陕西临潼县关山镇制造的),社会上就将他们称为刀客。”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