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3)(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大雁塔歃血为盟进一步巩固了同盟会,新军和哥老会的团结合作,为后来的西安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景翼为此辛劳奔波,功不可没。 ,陕西

  西安光复后,同盟会和洪门帮会为领导权问题而意见分歧。为稳定局势,防止内部火并,西安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同盟会员、原新军管带张凤翙于10月25日召集各界重要人物到军装局开会,陈树藩也参加,经过一番争议,最后,双方勉强达成一致协议:以张凤翙为大统领,万炳南、钱鼎为副大统领,组成了秦陇复汉军革命军政府,其他人员也有一定职务,如张钫任东路军大都督,张云山任兵马大都督,马玉贵任粮饷大都督,刘世杰任军令大都督。张钫提出任陈树藩为张云山的参谋长,但遭到万炳南、张云山的反对,张凤翙、钱鼎也不表态。结果,自认为立了大功的陈树藩捞不到一官半职,一怒之下,跑到渭北投井勿幕,帮助井勿幕组织民军。不久,山西革命党人电请张凤翙派兵援晋,张凤翙才任命陈树藩为河东节度使,指挥陈树发、严飞龙、王飞虎三个标,渡过黄河,占领了山西运城。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将陕军编为两个师(师长张云山、张钫)和四个独立旅,陈树藩所部被编为独立混成第四旅,陈树藩任旅长。

  民国成立后,张凤翙任陕西都督兼民政长,张钫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控制陕西很不甘心。1914年春,袁世凯命令张凤翙、张钫等率部镇压追剿白朗农民起义军,同时,又派心腹爪牙陆建章率北洋陆军精锐第六师入陕。不久,袁世凯调张凤翙、张钫入京任职。6月,袁世凯任命陆建章为陕西都督。 陆建章,安徽蒙城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1895年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历任帮统、协统、总兵、镇守使等。民国成立后,任袁世凯的执法处、警卫军统领,是袁世凯的亲信心腹。陆建章心狠手毒,杀人如麻,有“陆屠户”之称。陆建章督陕,首先是要改编和吞并陕军,面对这种形势,陈树藩即见风驶舵,给陆建章及其子陆承武送去一批上等烟土和古玩珠宝,还和陆承武结拜为兄弟。(作者解读:陈树藩投机革命,变色龙也!)这样,陕西两个师三个旅先后被裁减吞并,唯独陈树藩的第四旅得以保存。

  在西安辛亥起义中,首任民国陕西都督张凤翙不得不提。张凤翙(1881—1958)河南河内(今沁阳)人,字翔初。1904年毕业于陕西陆军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曾任陕西新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谋。1911年10月率陕西新军起义,任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任北洋政府陕西都督。1937年后,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辛亥西安起义的时候,井勿幕在渭北药王山一带活动,在第一时间得知起义的消息后。他急忙委派兄长井岳秀、蒲城乡党杨久娃火速奔赴西安援助。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原蒲城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东汉在他的文学作品《鲲鹏赋》中是这样记述的:

  勿幕的浓眉拧在了一起,深思的双目望着苍茫的南塬。为了发动和组织这场拯救祖国,拯救民族的翻天覆地的斗争,他远赴外洋,寻求真理,放弃学业,奋勇斗争,在家乡父老兄弟的支持下,开创出陕西斗争的新局面,迎来了武装起义的这一天。这是神圣的事业,这是光荣的使命,这是救民族出水火,振中华图强盛的功德盛事,这是亿万人民换天地,得新生的欢庆节日。他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他目睹了黄克强等众多革命志士的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如果说广州起义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它在政治上、精神上,都永远是气壮山河的凯歌,无以伦比的壮举。同盟会自结盟起所精心培育的民族精英,万里山河中多年孕育萌发的栋梁之材,慷慨赴义,血染黄花,旦夕之间,魂飞南岭,井勿幕每每思想至此,总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下决心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三秦大地的人杰地灵,启动自己日思夜想的“南呼北应”革命格局,使陕西在完成推翻满清腐败统治的斗争中,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为此,他处处时时把自己摆在争先锋打头阵的位置,初谋西安,继谋渭北,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为此,他在西安起义的枪声打响之后,随即派出自己的爱妻惠子,胞兄岳秀,爱将久娃,日夜兼程,急赴支援,攻城破垒,威镇敌胆,同时又加紧整个渭北后方阵地的起义发动,政权建立,迅速形成了地域广阔,兵源充足,民心拥戴,固若金汤的中国大西北革命策源地。多好的形势呀,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局面,南出四川,可与熊克武的川中民军迅速汇合,连成一片;东出晋豫,不但可声援武汉,更可出井陉直插京津,击敌中枢;北略河套,经营塞北,更能组建成摧枯拉朽,势如狂飚的蒙汉铁骑,从防御一向薄弱的北京北线,打他个灵魂出窍,……

  在紧锣密鼓的渭北各县辛亥起义中,谁也没有料到,因众多党人基本都在外地活动而久无声息的蒲城县,却急如风火地打了头阵,且参与其事的,都是些悄无声息的小人物。  

  农历九月一日晚上,也就是西安举义、井勿幕药王山点兵的当天,消息已不径而走地传到了陕西同盟会的发源地蒲城县。那天晚上,依照蒲城旧俗,县城南庙为敬奉关羽关老爷唱大戏,南大街上行人拥挤,庙内广场上热闹非凡,台下四五千观众不时吹胡哨叫好,卖油糕,卖糖葫芦,卖红柿子的小贩们生意兴隆。正当夜戏演唱到最热闹的关头,台上却走上一个没化妆的演员,乐器声也嘎然而至。大家仔细看时,那不是演员,原来是神社的头头驼背狗儿。狗儿不顾人们的吐唾沫叫骂,面无表情地把板鼓手腿前的秦腔板鼓连架子端起来,放到台子中央,然后把板鼓翻个过儿,意思是把戏压了。压戏的驼背狗儿说省城西安发生革命啦,戏就不演了。第二天是蒲城集日,四乡八镇赶集的群众,又把西安反正的消息,传遍了蒲城乡间,群情振奋。

  【药王山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在省城西安的同盟会员迅速联合新军、哥老会于22日起义,光复了西安。

  听到西安起义胜利的消息,受陕西同盟会委托,在渭北联络革命志士,组织各地武装力量,准备起义的胡景翼十分激动。他连夜率领队伍上了耀县药王山,插起了“兴汉灭满,光复中华”的大旗。胡景翼率领义军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耀县、富平、三原等渭北重镇,成立了渭北起义军总部。年方20的胡景翼被陕西军政府任命为秦陇复汉军第一标标统(团长),从此开始了自己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

  其实,早在1905年8月,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的时候,就在这年夏天,胡景翼在药王山的顶峰上,涂下了抒发心志的诗句:“我本一只猴,深山任我游。他日成正果,定要反天宫。”

  西安起义的前一日,井勿幕已率领刚刚在黄龙山组建成的骑兵营三百铁骑,驰骋至耀县药王山庙宇集结,与药王山胡景翼胡定伯的起义军会合,组成了渭北指挥中心。这药王山山势险峻,山上古柏青翠,林木茂密,唐代医圣孙思邈的庙宇就建在山上,庙殿建筑宏伟,寺内巨柏遮天,场地宽广,实在是一个屯兵隐蔽的好处所。西安街头起义的枪声打响不久,勿幕和景翼就收到了李仲特的飞鸽传书,得知了西安仓促举义的消息,以及同盟会积极参与斗争的情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