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知府”杨鹤汀
辛亥革命网 2024-09-25 09:27 来源:大河报 作者:盛夏 姚晨雨 查看:
引子
南阳白河岸边一个没落的富商大家族中,1877年诞生了一个男孩,人称“十四少”,在他的族中亲友“喜嫖爱赌吸鸦片、贪吃坐穿”,慢慢滑向命运深渊时,他打破没落腐朽的大门,投身辛亥革命的洪流。他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之后整个家族命运。
在他的影响下,家族第二代,出现了中国建筑史上与梁思成齐名的宗师级人物、出现了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画家;家族第三代,出现了新中国第一代科教人才、出现了工程院院士和许多从事科技的优秀人才。这个家族,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这就是杨鹤汀和他的后人们!
“十四少”成了“南阳知府”
杨鹤汀(1877~1961),名维鲁,字鹤汀。在同辈中排行十四,人称“杨十四少”。
他世居南阳城东南七里许白河岸边的赵营村,其祖经商致富,至他一代家境日衰。1923年,迁居南阳县城粮行街。
1937年,杨鹤汀携全家于卧龙岗武侯祠假山上,右侧为杨鹤汀。这是杨氏家族最早的全家福
他的一生,可谓“趋时、革新”。在他之前,偌大的杨氏家族,全赖祖产为生,不少子弟“吃喝嫖赌抽”,他是家族中第一个走出封闭愚昧小天地的人。
1906年,他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这一时期,他不满清廷腐败,倾向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立志从事教育,开发民智,育才救国,实业兴邦。
返豫后,杨鹤汀在开封任中州公学教习,1908年三月,他与同盟会员罗飞声等一道回宛,创办南阳公学(后与宛南中学合并),自任监督,并在校内附设初级简易师范。
他一边教书育人,一面联络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和学生,与武昌革命军秘密联系,以《民报》、《大汉报》为阵地,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在他的影响下,学校150多名师生先后加入同盟会,成为南阳一带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河南文史资料》记载。
辛亥革命前夕,南阳公学同盟会会员捐资购买枪支,待机起义。不料消息泄露,枪支被南阳知县文策扣留,武装起义计划失败,清政府驻宛总兵谢宝胜大肆搜捕革命者。杨鹤汀及时隐蔽,得以幸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1月,新野人马云卿在武汉组建了“河南旅鄂奋勇军”(以下简称奋勇军),挥戈北上,连克新野、邓县,直逼南阳县城。
杨鹤汀为早点光复南阳,联络社会贤达,多次面见谢宝胜,申明利害,施以压力,迫其停止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