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3)(1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羌白是八百里秦川东部开阔地带坐落着一座千年古镇,旧属陕西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县,它始建于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年间,距今已1900多年;它的名称缘于一个少数民族(羌族)和一个部落君主(白纳目希汗);它的沧桑与“汉羌大战”、“五胡乱华”、“回民起义”等重大事件一样浑厚;它孕育了“铁人”王进喜,邵力子、郭坚、赵寿山等名人曾在此驻足。这便是大荔县羌白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印记的三秦古镇、名镇。羌白东接古同州(今大荔)、西连渭北浩壤,南依水草丰茂的沙苑之地、北濒洛河相望铁镰山脉,处在关中平原黄、渭、洛三角洲上的绝有风水宝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约在20万年前羌白附近就留下了早期智人(大荔人)生活起居的痕迹。《大荔县志》载:
周平王末年(公元前720年)大荔戎侵入灭同据芮,建大荔戎国时就有羌、鲜卑等族群在羌白地区活动。历史的滚滚车轮驶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亲历众多灾乱后大彻大悟,他秉承“理天下亦欲以柔道治之”的执政理念,尽速促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和谐局面。
江统所著《徙戎论》称:
“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可见此时内附羌人何其多。时据羌白之地的是羌族首领白纳目希汗,他从汉羌杂居的实际出发,既鼓励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又积极倡导兴办加工产业,很快就使羌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皮货之乡,商号林立,万贾云集,号称“大荔首镇”。“羌白”一名正是源于此时,或是对羌王的敬仰而言,或是因羌王功业而果,皆有万般道理在其中。千百年过后,羌白方圆现依然存在的王阁、布头、埝桥等古村寨,无一不在生动地述说这段史实。后的岁月里祸乱不断,东汉、西晋、南北朝统治者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敌视态度虐待羌人,以致于在短短的四十年间接连暴发两次汉羌大战。惨烈的对抗中羌白遭受了屠城之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街道从此不再繁华,王府瞬间变为废墟,日月为之失色,天地为之战栗。暂时的离去蕴含永久的回归,晋朝的百年历史,受再次大规模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部落所影响,政权十六次易手,人民苦不堪言,史称“五胡乱华”。“五胡乱华”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后来的史书将其改为“五族内迁”。 随着隋王朝的建立,国家又一次实现了统一。在羌白居住的各族人民之间自此融合加速,羌人逐渐并入了汉族,风俗文化至今已所剩无几。羌白,此时此刻更多地成为记录历史的符号。
1918年,郭坚被困于此,羌白古镇再次成为重兵争夺的据点。
郭以帛书求援于曹世英,但曹援军被陈树藩所阻。郭在羌白坚守了40余日,终因粮弹告罄,于7月底率部突围至蒲城,与杨虎城、张铎部会合。在羌白被围时,郭坚曾向胡景翼、曹世英等人求救,《求援书》是这样写的:
“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若死,你贼不远”。
快人快语,直截了当,军情紧急,倚马可待;郭坚最宠爱的三姨太杨玉梅,美丽聪慧,郭坚被敌人围困在大荔羌白镇,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眼看即将全军覆灭。郭坚问计于杨氏,杨玉梅建议用声东击西之计突围,挑选病马弱马,上扎草人,手提灯笼,由少数人驱赶马匹从东门突围,大部队乘黑从西门拼命杀出,突围成功后占领凤翔县。1921年,杨玉梅与郭坚的副官谈笑被郭坚训斥,杨玉梅吞鸦片自杀,年仅22岁,被埋葬于陕西凤翔县东湖凌虚台下。
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张钫通电全国,分别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设靖国军总司令部于三原,统一靖国军编制,郭坚任第一路军司令,任务是经略西路。郭坚指挥所部先后攻克乾县、武功、扶风、岐山、凤翔,设第一路军司令部于凤翔。11月,北京政府以奉系师长许兰洲为援陕总司令,指挥甘军、川军、晋军等入陕“围剿”陕西靖国军。郭坚和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叶荃部合力抵御许兰洲于武功、扶风之间的杏林镇,相持两个多月后,退守凤翔;又被围困数月,交通阻隔,城内弹尽粮绝,军民交困。郭以血战连年,强将多殒,力竭势蹙,乃与张钫、樊钟秀会商,决定“联许倒陈”,与许兰洲局部议和,靖国军一、二路军接受改编。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许兰洲率部出陕。郭以所部大都是陕西人不愿离陕为由,仍留守凤翔,与刘镇华议和,但被陈树藩所阻,复被围困。
直皖战争后,直系阎相文督陕,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引诱等手段分化陕西靖国军,加上郭治军不严,部下掠民等胡作非为之事时有发生, 为阎相文镇压提供了口实。1921年8月13日,冯玉祥按阎的手谕,在西安西关军官学校宴请郭坚。郭带少数随从前往赴宴,当场被抓捕后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