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3)(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为迎击清军的进攻,陕西军政府一面派军进驻潼关,一面派军抵挡西来之敌。不料甘肃来敌凶猛,西线全线崩溃,向西安告急。井勿幕立刻派胡景翼率两营兵力,西进增援。胡景翼率军直取三水城,清军望风弃城而逃。胡景翼乘胜追击,包围了张户原(今陕西旬邑县张洪镇),扼守要隘,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轮番冲击,死死卡住清军的退路,打得清军狼狈不堪,抱头鼠窜。
当时山西民军在晋南失利,胡奉命率部渡河援晋。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原陕甘总督升允督甘军20营兵力进攻陕西,一部已进至三水(今陕西旬邑)、淳化之间。胡由晋回陕,未及歇缓,即挥师西进,迎战清军于张户原。激战终日,胡粒米滴水未进,将士个个奋勇,终将升允所部打败。
张户原的胜利,扭转了西线的战局。充分显示了胡景翼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将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辛亥革命时期的刀客杨久娃】
1893年11月26日(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在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的农民杨怀福家中,妻子孙一莲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男孩。他们给这个男孩(长子)取名叫“长久”。在陕西关中一带有把小孩爱称为“娃”的习俗。因此,这个男孩就被乡亲们称为“久娃”,而很少叫“长久”。
杨虎城出生于1893年,和毛泽东同岁。当“久娃”长大参加革命活动后,先后自己起名为忠祥后又多次改名,字虎臣、虎城。甘北村地处黄土高原,是个贫瘠的小村庄,当地由于缺少水资源(没有河流,吃水都要靠打十几米的深井,井水还是含高氟物质的,所以甘北人都是黄牙齿),农业生产完全要靠“天”吃饭。由此形成地广人稀的状况,当时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在杨虎城出生前后,杨怀福家有四五十亩旱地,四间破房。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少雨缺水,收成不丰,家境贫穷。好在杨怀福有一手好木工技艺,会做木工活。平时以种田为主,抽暇常做一些农具和木器小件如板凳、小桌之类。在逢集时就拿到附近的孙镇(距离甘北村四五华里)去变卖。后来在孙镇上开了一个小木器铺,使得家里的生活得以维持。1898年,也就是“康梁变法”的那一年,杨的母亲孙一莲生下弟弟,名茂三,亦名虎荣。一家四口日子倒还过得去。杨怀福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但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起码能学会记个账。就在杨虎城10岁时将他送到孙镇的一家私塾去念书。杨虎城在私塾学习非常努力,在短短的两年私塾中,粗识了文字,培养了强烈的求知欲。
杨虎城天生聪慧,在他12岁时,一天他母亲突然得了急病,而父亲此时去三十里外的村子去赶庙会了。他一个人跑了三十里路赶到了庙会上,一看庙会上同时唱着两台大戏,戏台下,看戏的人人山人海。上哪里去找父亲呢?真是急人。当他看到戏台的角上站了一些孩子时,忽然眼睛一亮,急中生智挤开看戏的人群,猫腰爬上戏台,站在台上举起两个胳臂向右边不停地挥动,这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谁家的孩子,在台上干什么?”他父亲这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就从右边挤出看戏的人群,找到他问明情况和他一起赶回了家。一天,他和小伙伴一块到洛河边去打草。当时河对岸有一头牛正在吃草。杨虎城向对岸看了一会儿,突然对同伴们说:“我敢保证那头牛左眼一定有毛病,可能是瞎了。”伙伴们听了都不相信,说:“明明看见牛眼长得好好的,你怎么说它左眼瞎了呢?”大家经过一番争论决定要与他打个赌,如果杨虎城说对了,大家就把打的草都送给他。当他们派一个孩子游过河察看后证实,那头牛的左眼确实瞎了,大家都很惊奇。纷纷追问杨虎城怎么知道牛的左眼一定有毛病。杨虎城神秘地一笑,说到:“你们仔细看,那头牛只吃它右边的草,左边的草那么好,它却一口也不吃,就说明它左眼一定有毛病。”大家一听都服了,杨虎城遇事喜观察、爱分析、善推断成了公认的长处。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蒲城县遭遇了大旱灾。据蒲城县志记载:
天旱,大饥荒,民食野菜树皮。连续两年,死人无数。
也正是在这一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带着已被废黜的皇帝光绪逃难来到了陕西省府西安,住了近一年时间。平时,陕西地处腹地,物阜民勤,一直是清王朝横征暴敛的地区。而此时,增加了“恭办皇差”、“筹办回銮”等额外的负担,陕西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当时“汇不通天下”,临时朝廷的财政负担全部加在了陕西农民的身上(陕西当时工商业都不发达,唯靠农业)。据时任陕西巡抚的升允1911年奏报:为支应两宫,仅地方藩库垫银达六十万两之多,至于所谓人民直接“贡奉”的负担,更无法统计。在“天灾人祸”的沉重打击与压迫下,陕西农民大量破产,杨怀福也是其中之一。在天灾和名目繁多的捐税“皇差”的压迫下,小木器铺的销售非常困难(农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去买木器),只好亏本经营。时间一长,没有周转资金,不得已只好向有钱人借债。这样,先后借了大约五百两银子,由于是在灾年,利息都很重。以后几年中,五十亩旱地的收成还不够还债的。于是木器铺倒闭了,土地也陆续变卖抵债。他们家由自给自足的中农变成了贫苦的农民。家庭生活开始经常受到债主、差役们的(收捐税)侵扰。杨怀福的经济破产后,要顾及一家四口的吃饭已很不容易,再无力承担儿子的私塾的学费。不得已,“久娃”只好辍学。
1906年春,杨怀福将他送到孙镇的一家小饭铺去当童工做杂活,这样虽挣不下工钱,但总算解决了他自己的吃饭问题。那时“久娃”只有13岁。在小饭铺他的主要工作是拉风箱(那时要有大火煮饭都是靠风箱向炉内送风来助燃的)。这个“烧火娃”的活在饭铺中可说是最差的活了。夏天里,日子最难熬,太阳像个大火盆,挂在半空中,烤得黄土地都要冒烟。一般的孩子都在家乘凉,可“久娃”要坐在灶火前,一边不停地拉动几十斤重的大风箱,一边不时地要往灶内添煤。除此之外,他经常还要干一些擦桌子、扫地等杂活。夏日的酷暑,烟熏火烤,艰苦繁重枯燥的劳动使他体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有一天,一个神气十足的人大摇大摆地进了小饭铺。恰逢平时负责接待顾客的“堂倌”没在,厨子做好了饭菜就让“久娃”端了过去。也许是等的时间长了些,那个人发起了火来。当“久娃”把饭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刚放到桌上时,那个人却“啪!啪!”打了“久娃”两个耳光。像这样的事情,在小饭铺,在“久娃”身上时有发生,但为了生存,只能忍受。压迫与欺凌给年幼的杨虎城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孙镇在当地是个商业中心,逢集赶会的日子人很多,形形色色甚是繁荣。他们来饭铺吃饭时说东论西,有谈自己生意的,有说乡间趣事逸闻的,还有议论时政的。“久娃”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虽然忙于手里的活计,耳朵却不闲着,时常留意倾听着客人们的谈论,从中了解外面的世事。后来当他提起当童工的经历时总是颇有感慨。他认为,小饭铺为他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知识的场所,在那里第一次有机会听到了许多在村里听不到的消息,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们,添加了许多社会知识。因此,他曾说,“饭铺也就是我少年时期获取知识的一个学校。”小饭铺的经历开始锻炼起杨虎城坚忍不拔的性格。
1907年,在杨怀福一家为生活艰辛地打拼时,一天他被官府捉拿进了县衙。对此事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杨怀福看到周围乡亲们同样辛苦度日,而官府不管百姓死活横征暴敛。因此,不满现状的想法越来越多。遂参加了哥老会从事反对清政府的活动,后被人告发被捕。二是因私仇被清朝政府逮捕后杀害。这一说法,据说是杨虎城1934年给西安绥署步训班第三期学员讲述自己的家史时提到的。杨怀福的被捕,使得全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不满14岁的杨虎城身上。他只好从小饭馆辞工出来,一面设法维持母亲和弟弟的生计;一面还要到县城去探视被押在县衙的父亲。就这样苦熬了一阵,一天,传来了杨怀福被押解到省府西安关押的消息。面对这突然的消息,母亲焦急万分不知该咋办是好。杨虎城感到问题严重,提出,他要立即去西安。到西安,既便于就近打听消息,了解案情,也可就近去狱中探望照顾父亲,母亲虽觉得儿子年幼,不放心。可奈何无其他办法,只好由他去了。杨虎城背了些干粮和几件换洗衣裳,手里还拿了一根棍子,干粮用以充饥,棍子用来防身打狼(当时蒲城一带荒僻狼多),就上路了。那时他还不满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