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末举人转为革命志士的黄炎培(9)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编撰出版《川沙县志》
民国年间,地方志修撰一度比较热火,学养深厚的黄炎培主动承担起了为家乡川沙县修志的工作。1934年1月,57岁的黄炎培回到川沙开始筹划《川沙县志》的编撰事宜。在川沙当地名士的合作下,1936年1月,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川沙县志》编撰完成。黄炎培主持编撰的《川沙县志》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名志,在史学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它共分24卷、24目。县志编成之时黄炎培写成《川沙县志导言》一文,载于《人文月刊》第七卷第一期,对县志编撰之经过、微旨及川沙之大势和略史进行了概述。黄炎培主持编撰的《川沙县志》吸收了我国历代县志编撰的精要,仿洪亮吉所编《固始县志》及光绪年间的《昌平县志》、嘉庆年间的《海州志》、道光年间的《武陟县志》诸志之例,在第一卷特设大事年表一目,凸显了黄炎培对大事年表在方志编撰中地位之重要。他曾对古代名志进行深入研究后断言:“编方志必先立大事表,余主此甚坚。史之为用,明因果而已。一般方志偏于横剖,而缺乏纵贯。则因果之效不彰,必将若干年间事实,串列焉,以玩其彼此先后间之消息。”黄炎培这种将大事年表置于方志重要位置,同时又将大事分为国际、国内两栏,以与县之大事相对照的思想和做法,是其所编《沙川县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不仅掀开了中国方志学史上崭新的一页,为后世方志编撰者所广泛发挥和借鉴,也使川沙县有了一部上等的能够传之久远的地方志,为更多的人认识川沙的历史、了解上海的过去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献力上海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作为近现代中国进行文化启蒙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平台,受到了黄炎培的高度重视。对上海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也成为黄炎培一生当中的重要贡献。早在1916年,黄炎培就提议川沙县建立教育图书馆。1924年,他与马士杰、史量才等发起创立了旨在搜集史料、编辑图书索引等的人文类编辑出版机构“甲子社”。为便于“甲子社”开展工作,黄炎培组织筹建了“甲子社”图书室,但是图书室规模很小,且无专门的名称。1931年“甲子社”更名为“人文社”,黄炎培遂将该社图书室定名为“人文图书馆”。
1932年6月25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表筹建上海图书馆公启,在上海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是年,随着“人文社”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加,特别是《人文月刊》发行量的增加,人文图书馆亟需改造和扩建。黄炎培决定兴建馆舍,扩充设备,估计需要资金40万元。
为解决资金问题,黄炎培倡议凡有私人独立捐助者,以捐助人之名命名此图书馆。这一倡议得到了当时的上海巨商叶鸿英的响应。叶鸿英前往该馆参观,认为图书馆为开发民智所急需,于是慷慨捐金50万元,成立鸿英教育基金。黄炎培与钱新之等五人被选为基金会常务董事。在黄炎培的推动下,基金会决定以40万元扩充人文图书馆,购得淮海西路1413号的一栋洋房为馆体,正式挂出“鸿英图书馆”招牌,并向社会开放,成为当时上海五家上档次的图书馆之一。
鸿英图书馆在黄炎培的管理和指导下主要搜集从民国元年起出版的中文书籍、杂志、报纸,多方罗集地方志、宗谱等资料,并用特制纸张、糨糊将剪报分类装订成册,以供收藏和查阅。王造时、彭述之、罗隆基等著名人士都曾是图书馆的经常读者。到1935年2月,鸿英图书馆共藏有书籍64802册,图表219幅,杂件400件,报纸49种(1924年以来大抵完全);选辑各报史料1053216件,杂志日报要目索引152489页。同一年,图书馆成立董事会,黄炎培任主管董事,负责管理约25万元资金余款。截至1938年,图书馆已集得数箱刻有文字的珍稀甲骨。1950年1月24日,黄炎培专门与范文澜等商洽鸿英图书馆迁移到北京的具体办法,后决定将其史料部并入国家近代史研究所,其余资料则并入上海图书馆。黄炎培与上海图书馆事业之缘到此告一段落。
竭力抗战救国的勇士
在中国现代史上,上海先后两次遭受日军的大规模入侵,每一次面对日军入侵,上海军民都给予了坚决而悲壮的抵抗,创造出了鼓舞人心的淞沪精神。而对黄炎培而言,上海军民的两次抗战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其内心带来不小的触动。作为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把爱国之情和热爱家乡之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还是1937年的“八·一三”上海抗战,他都四处奔走呼号,为抗日救亡、保卫上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成为淞沪精神的鲜活写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