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末举人转为革命志士的黄炎培(4)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炎培1878年生于江苏川沙(后属上海市)一个私塾教师之家。1902年中举人,因“诋毁”清廷遭缉捕而逃亡日本。因当面聆听了孙中山“知难行易

  在辛亥革命后,黄炎培曾担任江苏省署教育司长三年。任期内,他在省内兴办的教育事业为全国各省之冠。1917年后,他曾赴美国、日本考察,深感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而优则仕”,导致所学的东西与经济和生产实际相脱离。回国后,他不再入官场而是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内知名人士蔡元培、严修、张元济等都在成立宣言上签名。1918年,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劳工神圣”和“敬业乐群”的口号,以“双手万能”为校徽,倡导手脑并用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迎。当时,职业教育成为社会新风尚,黄炎培也在全国教育界声名鹊起。

  为考察当时山东的教育情况,据《1914年,黄炎培济南教育考察记》载:历时最长的一次山东之行是在1914年9月14日至10月2日。于1924年,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以兵营为校园,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自任校长,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

  教育家黄炎培,曾多次来过青岛,并游览过崂山。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曾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他曾于1915年始,三次筹修《川沙县志》,至1935年冬完稿,共二十四卷,成为名志。黄炎培1923年底来青岛探访,见到班鹏志首创用摄影照片修成的专志《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曾为班鹏志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题跋云“余游青岛恰当接收后一年,获览此纪念写真稿,谓不可无此史材也,故乐缀数语于其端,设有人为翔实之记载,则更善矣。” 他曾认为“史之为用,明因果而已。一般方志,偏于横剖,而缺乏纵贯,则因果之效不彰。”强调志材要翔实可靠。

  黄炎培(1878——1965),上海浦东川沙人。字楚南,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后见1915《学生会会报》、1917杭州《教育周报》),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14岁丧母,17岁失父,家境贫困激励他发愤攻读,25岁(1902年)时乡试中举。次年在乡办校,通过接触新学和兴办教育,黄炎培痛感清王朝腐朽,倡言变革,因鼓吹反清遭官府通缉,被迫亡命日本。过去的老师蔡元培在深夜找到他,询问是否愿参加反清革命,黄炎培郑重地宣誓参加同盟会。后来,他带密码回上海,担任同盟会干事,一面办学,一面联络同志。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黄炎培在家乡川沙(后改为上海浦东)创办浦东中学并任校长,这所学校以强调学以致用及聘请名师而著称。当时国内评价中学质量时有“北南开,南浦东”之称。他自己虽没什么产业,却联络实业界人士投资浦东修路办厂,虽因社会条件所制约而成就有限,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兼任江苏省议会议员、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17年曾发起首创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在争取民主的斗争运动中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结下了友谊表及里。黄炎培兴办教育时,因支持学生员工的进步活动,被江浙买办财团的一些人骂为赞同“赤化”。1927年,蒋介石以“学阀”之名对他进行通缉。黄炎培去苏联未成,流亡至当时的日租界——大连。回沪后,黄炎培闭门三年以卖文为生。这时,蒋介石又派黄的同学邵力子来封官许愿,黄炎培拒不任职,只是将从日本购得的鼓吹侵华的书当面送给蒋介石。黄炎培说完对时局危机的预感,蒋一声不吭,外交部长王正廷则在旁边挖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黄炎培赶赴外交部质问王正廷为何不抵抗,谈话间示威学生涌入,将王正廷痛打一顿,黄炎培当即表示“应该!应该!”“九一八”后,积极投入抗日活动。“八一三”又组织协会在战区救济、救护;

  1937年5月5日,黄炎培不顾风险,到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看望国民党逮捕的“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沙千里、史良、李公朴、王造时,不仅与他们合影,还赋诗一首:锁铜烟尘白日昏,端阳风雨叩圜门。长城万里梅千树,随意挥毫见国魂。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