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末举人转为革命志士的黄炎培(10)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黄炎培迅速和上海各界代表人物组织成立了上海市地方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全力支援前线抗战将士的供应,维持地方秩序和市面金融,黄炎培担任该会秘书长兼总务主任。值得称道的是,他利用同乡之谊成功动员流氓大亨杜月笙支持抗战,并推选杜月笙和上海商会会长王晓籁一起担任地方维持会副会长,对维持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配合抗战,他改《生活周刊》(黄炎培于1925年10月创办,邹韬奋任主编)为日报,通过扩大和加强其抗日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向各界征募军需物品,以供应前方。之后,黄炎培到上海职业指导所发表讲话,号召人们立足于自救互救,人人发挥其爱国同情之心,以挽救国家之劫运。他还利用中华职业教育社这个平台,发动教育社同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为浴血抗战之第十九路军从事运输、救护、捐募衣物等后勤保障工作。面对大量前线伤残将士缺少医疗保障和生活抚恤的残酷现实,黄炎培和江问渔等民主人士积极协助维持会创办“一·二八残废院”,专门收容因参加淞沪抗战而致残的十九路军将士。
同年4月,黄炎培和张绍曾、史量才、沈钧儒、刘鸿生等组织了“国难会”,并联合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他在一次与国民党第五军军长张治中谈话时,张递给他一份经过火烤、染上血迹的纸片,黄炎培接过一看,竟是一名营长的绝命诗:“为自由,为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黄炎培读完,仰天长吁:“此我中华之魂!”带着这份对绝命诗的感动,黄炎培参加了上海各界追悼“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归后吟成七律两首:
怒角惊回歇浦潮,虫沙小劫一军骄。早知轻敌攻坚失,定悔行师袭远劳。壮志更成秦博浪,威名终属汉嫖姚。男儿报国轻生死,歌哭壶浆付大招。由来神勇仗精诚,到处天阴杀贼声。贤圣百年终有死,英雄千古半无名。谁翻世界和平局,应博春秋义战评。留取精忠好模范,嘉名十九锡初生。(关于“嘉名十九锡初生”句,黄炎培自注:战后一个月得孙,为纪念十九路军,因取名十九。诗文参见:文史资料出版社,《黄炎培年谱》第93页)
令黄炎培没想到的是,蒋介石不仅迟迟不抵抗,反而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迫使十九路军撤离上海。他忧心如焚,遂泣血成泪:
百里吴淞草不春,可堪黄海倦游身。小东杼柚拼孤注,极北关山尽虏尘。贾傅书成惟有泪,绕朝策在岂无人!乱离那许从头说,但见沧江战骨新。淞沪战事随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而宣告结束,但日本政府并未放弃侵略中国的图谋,而于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并于1937年8月13日再次入侵上海,挑起淞沪战事。
黄炎培再次投身救上海于水火的抗日救亡大业。他联络上海市地方协会副会长杜月笙,组成上海抗敌后援会;还委托工商、金融界头面人物负责募集钱款、物资支援前线。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募集捐款100多万元。到战事结束,抗敌后援会先后救济和收容难民10万人,设立伤兵医院30余所,收容伤兵数万人,为前线提供卡车300多辆。由于此时黄炎培被国民政府聘为国防会议参议,同时被推举为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主席,公务甚为繁忙,在上海沦陷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先后九次往返于京沪之间。其间,黄炎培还偕同江问渔到济南募集棉背心1.2万件。只可惜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火车不幸在柳泉被敌机轰炸,机车被毁。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上海失守,黄炎培只好无奈地离开上海,远赴大后方继续为抗战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