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末举人转为革命志士的黄炎培(2)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图:辛亥革命期间曾经名士云集的惜阴堂
而在这几处之间奔走联络的正是黄炎培,一方面在这些人中数三十出头的父亲最年轻,比张李赵都要小二十四五岁,同时他也是同盟会员并负责同盟会上海分部,又横跨了文教、经济、政治几个社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父亲黄炎培均为其骨干。年纪最大的马相伯老人时时召父亲去徐家汇,询问大局走势和各方反应,早在1901年父亲在南洋公学时,蔡元培就带父亲和邵力子等去马老家学习拉丁文,相交已多年。”
黄炎培1905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发表《中国人民脑海中留着这样一个可爱可敬的孙中山先生遗影》与《追怀孙中山先生七绝句》表达其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虽然黄炎培曾多次接待过廖仲恺等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但是他却错过与中国同盟会领袖孙中山先生的会面。有一天,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名巡捕持总巡捕麦兰的名片来请黄炎培过去,因为这位巡捕说不清楚是什么事情,黄炎培有些迟疑。于是杨斯盛代黄炎培去见麦兰。杨斯盛推说黄炎培有事外出,并问有什么事。但麦兰未说。黄炎培第二天去见麦兰。麦兰告诉他,孙中山先生坐法国兵舰路过上海,想找你谈谈。得知孙中山先生已走,黄炎培甚为遗憾。这就是他在《七绝句》中写的:“一片麦兰传口语,失之交臂浦江船。”
1905年9月初的一天晚上,蔡元培先生邀请黄炎培到其家中。蔡元培先生告诉他,1905年7月3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和黄兴领导的华兴会等革命党人士组成的。同盟会的宗旨就是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现在爱国志士都集中于同盟会了。他希望黄炎培能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组织。
黄炎培十分赞成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特别是1903年孙中山先生在爱国学社那次演讲,在黄炎培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孙中山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所以,当蔡元培先生提出,介绍他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时,黄炎培就立即表示:“刀下余生,只求于国有益,一切唯师命。”第二天黄炎培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新会员的入会宣誓。从此,黄炎培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正式会员。
1904年冬天,黄炎培从日本回国。杨斯盛即找他商议创办浦东中学事宜。1905年,杨斯盛拿出12万两银子,在浦东六里桥购置40亩土地。黄炎培亲自规划设计,杨斯盛监工督造。1906年学校建成,黄炎培担任学校校长,各科教师都经他严格选聘,学校还配有校医,有西医也有中医。黄炎培办浦东中学,德、智、体三育并重,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比其他中学严格得多。学生全部住读,每月只有一天假日可以离校。黄炎培对浦东中学教学工作十分重视,他不仅重文科,还特重武术,把组织学生的文体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申报》曾报道浦东中学体育大会盛况说:“十月初五日,浦东中学举行体育大会。内容有木马、拳舞、大刀舞、单刀舞、双刀舞、棍舞、凳舞、铁杠、平台、云梯、天桥等,参观者4000余人。”
正当黄炎培全心身投入同盟会和浦东中学的工作时,又有人向两江总督端方告密,说前在南汇县新场镇演讲鼓吹革命的黄炎培,现在潜回上海,鼓动杨斯盛捐款创办了一所浦东中学,天天对学生讲排满革命。端方接到密告就让江苏提学使毛庆蕃来浦东中学彻查。毛庆蕃到校时,凑巧黄炎培外出,他要杨斯盛陪同他巡视全校,并详细查询,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相反对学校状况十分满意。于是他让杨斯盛请黄炎培到苏州见他。
黄炎培到苏州提学使衙门造访了毛庆蕃。毛庆蕃在大堂上设公案隆重接待,热情询问黄炎培的兴学旨趣、施教方针等。又邀黄炎培至后堂设宴款待,详细问他平时读什么书。黄炎培从四书五经说起,谈了他对书籍的选择,对学术源流的见解,对诸子百家的评价等。话未说完,毛庆蕃就说:“你读了这么多书,选择得那么精确,那么有见解,谁说你是革命党?”几天之后,毛庆蕃发表了一道公文,洋洋三千言,结语说:“今后如再有人根据旧案,控告黄炎培革命,从此立案不准,以免冤枉拖累好人。”
1905年2月29日,因“苏报案”自行投案的著名的《革命军》作者邹容不幸病死于狱中。作为同盟会会员的黄炎培联络其密友刘三,刘三于宅旁舍地安葬邹容。在为邹容治丧的过程中,黄炎培又较好地安排了蔡元培和中国同盟会的同仁们集合于上海张园,举行了邹容追悼大会。第二年还建造了邹容墓纪念塔和召开邹容逝世周年纪念会。
1906年秋,蔡元培先生准备去德国留学,蔡元培离沪前将自己所担任的中国同盟会上海干事之职由黄炎培接任。蔡元培先生还将中国同盟会上海会员的名册、电码、和文书等重要文件资料全部交给了黄炎培。
黄炎培接任后不久,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总部来电,同盟会领导人廖仲恺先生不日回国途经上海,请上海同盟会安排接待。黄炎培热情周到地接待了廖仲恺先生。廖仲恺先生知道黄炎培是蔡元培的学生,是一个曾被清朝政府下令就地正法的反清义士。因此,廖仲恺先生在上海时,与黄炎培作了一次十分亲切交谈,并就实现三民主义与进行中国革命等问题交换了意见。通过与黄炎培的交谈,廖仲恺先生十分欣赏这位有崇高志向、富有革命激情、有思想见地的青年人。从此黄炎培与廖仲恺先生的交往与关系也日益密切,并且成为好友。
不久,同盟会东京本部决定上海与江苏两会合并,黄炎培任合并后的上海同盟会干事。在此期间,黄炎培与立宪派人物张謇等人关系甚为密切,参加了许多立宪活动,也由于黄炎培在上海同盟会中积极组织革命活动,使中国同盟会在上海的影响日益扩大。
辛亥革命后的一天,黄炎培在上海登门拜访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已卸职,他拿出自己写成的《孙文学说》书稿,虚心地请黄炎培对书稿提意见,并对“知”与“行”的关系发表了一番议论。对于这次会面,黄炎培终生难忘,并以此激励自己毕生不懈地追求真理。
2、黄炎培辛亥革命中参与策划江苏起义。
黄炎培儿子云:“武昌起义之声传来沪上,不久赵凤昌来电请父亲去,要了解和沟通情况,及时交换看法,并商定了一些主要的立场。父亲同意赵凤昌提出的五点意见:“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偏见,以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同意将此作为处理之后南北争议的指导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