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末举人转为革命志士的黄炎培(5)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抗战期间,黄炎培任咨询性质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却不肯当官,并反对国民党打内战。发起成立民盟和民主建国会。1941年3月,他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其他民主党派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立于国共两党之间争取民主。抗战胜利后,黄炎培与胡厥文等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发起成立民主建国会。当时,周恩来经常与黄炎培保持联系,在政协会议上配合行动。1946 年7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李公朴、闻一多,蒋介石随之又施以威胁利诱,拉黄炎培脱离民盟参加伪“国大”,并许以高官。黄炎培则坚决表示“不能自毁人格”。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盟“非法”,并派军警包围民盟总部强令其解散。黄炎培赴南京与当局紧急交涉无功而返,惨痛的事实使他认识到“中间道路”走不通,便决心到解放区去。
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7月初,黄炎培与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5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往延安访问了五天。行前蒋介石曾约见他们,煽惑这些中间人士,想以此让他们对共产党产生恶感,结果这五天却成为黄炎培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黄炎培目睹延安的施政措施和大生产成就,又同毛泽东在三天内促膝长谈十几个小时。黄炎培写成《延安归来》小册子,而且打破国民党送审的规定自行出版,在大后方很快被抢购一空。书中宣传了解放区人人努力工作等新面貌,书中记载了一段他与毛泽东的对话,几十年后仍为关注中国共产党前途的人们耳熟能详。
1949年2月,黄炎培在中共地下党帮助下,和夫人佯作赴上海永安公司购物,将尾随的特务甩在商店门口,逃脱国民党的监视,从后门登上由中共地下党安排的汽车赴码头,化装离沪去香港,后辗转赴北平。他走后,留沪的次子被保密局抓捕,因坚贞不屈被打断了腿,在解放军进入上海前夕而遭惨杀。
在北平,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又单独设晚宴招待黄,两人畅谈时局到深夜。这是其他人士没有得到的殊荣,使黄心潮澎湃,到第三天,北平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口号:“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1949年10月1日,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当日写作《天安门》:“归队五星旗下,齐声义勇军歌。新的国名定了,中华人民共和。红场三十万众,赤旗象征赤心。赤心保卫祖国,赤心爱护人民。为了革命牺牲,是人民英雄们。英雄永垂不朽,立碑中华之门。”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二十年代,黄炎培先生曾莅校考察、讲学。1964年,写成《八十年来》,自序云:“看看今天,想想昨天,大家知所努力。我个人呢,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一分精神为全国,一寸光阴为全民,以‘天天向上’自勉,同时正确认识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好形势,这样学习到老,改造到老。”书末写道:“毛主席多少年来给我亲切的教导,特别是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伟大学说,我更需要学习。我决心遵循党的教导,接受改造,改造到底。我愿和全国人民一道,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走共产主义道路。”
1965年,88岁的黄炎培因病辞世。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等。家乡故居建有纪念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7月,黄炎培等6人为国共商谈问题,以私人名义飞赴延安。在延安期间,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作了10多个小时的长谈。其中与毛泽东关于历史上兴亡周期率的对话,意义深远。返回重庆后,黄炎培等6人把中共方面关于国共商谈的意见向国民党最高当局“很坦白地据实报告”,完成了在国共之间传递信息的使命。
听说黄炎培从延安归来,向他询问延安情况的人非常之多,黄应接不暇。他说:“我无法一一口头报告,在友谊上又不能不报告。”于是撰写和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作为公开答复。
是书将这次活动的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黄炎培等6人在延安实际只有3天时间。每天有半天跟中共的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人谈话,交谈时间加起来有10多个钟头。余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只能在延安城内安排一些参观活动。来延安之前,黄炎培对中共的情况已有所闻;通过在延安期间跟中共领导人的长谈,以及参观访问,对中共领袖人物,对中共的施政及延安的政治作风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亲身感受。
黄炎培说,“至于中共重要人物毛泽东先生,依我看来,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朱德先生一望而知为长者。此外,轰轰烈烈的贺龙、彭德怀、聂荣臻、林彪、刘伯承……诸位先生(徐向前先生在病中没有能相见)在一般人想像中,一定脱不了飞扬跋扈的姿态。料不到,这几位先生都是从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静,一点没有粗犷傲慢样子。真是出乎意外。”
在毛泽东家里做客时,黄炎培注意到,“这里称毛泽东便是毛泽东,不大用他的衔名”。他还注意到街头的意见箱,对“人人可上书于主席毛泽东”,感到兴趣,予以赞扬。对中共治理延安的情况,黄炎培考察很细。他了解到:公务员每人每年发棉衣1套,单衣1套,衬衣1套,棉鞋单鞋各几双。每天米20两(1945年为了备荒,改为16两),蔬菜1斤。每月猪肉2斤(原来3斤,为备荒故减),油1斤半。通过实地考察,他在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强烈印象:边区政府对每一个老百姓都是关心和负责的。在延安的一次晚会上,他真诚地谈到了这一观感:“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政府对于每个老百姓的生命和生活好像都负责的,这句话做到,在政治上更没有其他问题了。”
他说,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他特别提到了“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人亡政息”,典出儒家经典《中庸》。原文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为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其政令都能得到执行;他们亡故后,其政令便停止执行了。也就是政令的贯彻因人事更迭而中断;政治局面因执政者的代谢而改变。黄炎培当时似已料到,在未来的国共对抗中,中共会取得最后胜利,在全国执掌政权。他以朋友的身份向毛泽东进言,希望中共在得到天下以后,能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兴亡周期率的支配,避免历史上“人亡政息”的覆辙,保持政权,用好政权。他因为对中共寄予厚望,故有上述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