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缪荃孙与地方志事业(13)
辛亥革命网 2012-02-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缪荃孙晚年为家乡完成《[民国]江阴县续志》的纂修。江阴之为县始在萧梁,为吴暨阳县地,唐武德中曾置暨州,旋废。五代迄宋,建江阴军,元时升为江阴路总管府,其雄重可知。明始降为县,后又析设靖江属常州府。宋绍熙中知军施迈命教授郑应甲纂《江阴志》十卷,是为志乘之始。绍定间,知军颜耆仲命教授郭廷坚为之续修,元至元中,教授朱子昌重校刻宋志,明洪武中知县饶玄德又为翻刊,二十四年县丞贺子徽续修,永乐中训导陈贽重修,正德前江阴志乘原委,及其版刊大体如此。正德十五年(1520)刊行《[弘治]江阴县志》十四卷,是江阴现存最早的县志。弘治六年任县令黄傅纂修,遍采宋、元、明诸志汇绎,与邑生苏峦、顾康、张简、方谟等,搜讨重纂,纲十、目八十九,成于弘治十一年,至正德十五年由邑令王泮始为付梓行世。字体之大、版框之宽,可推今存江阴志之冠。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言及此志称:“一见为聊慰平生素愿。”其钦慕如此。继有明嘉靖二十七年刊,由赵锦修、张衮纂《[嘉靖]江阴县志》二十一卷,再于崇祯十三年(1640)刊,由冯士修《[崇祯]江阴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由龚之怡修《[康熙]江阴县志》二十二卷,又于乾隆九年(1744)刊,由蔡澍修《[乾隆]江阴县志》二十四首一卷,继于道光二十年(1840)刊,由李兆洛纂《[道光]江阴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光绪四年(1878)刊,由卢思诚修《[光绪]江阴县志》三十卷着一卷。缪荃孙于民国六年(1917)应县知事陈思之聘,继《卢志》而作,民国八年成书,十年刊行。缪氏手定凡例,冯煦撰序。对方志理论有所阐发,并有许多创见。冯序首叙县志、通志、国史三者关系,以为“一县之通志胚胎,而史家之流余裔也。史之翔实,视通志;通志之翔实,视县志”,故应重视县志的纂修。又云,“章实斋至欲颛司,甄采文献,以为国史之权舆,故县志之修,率不逾数十年。”县志之修,应连绵不断,代代相传,以供国史取裁。序中又指出,新修方志应“以赓续前志为准,而又甄综载籍,咨询耆旧,弼违补阙,与前志相发明”,故虽名续志,其义例之严,文质之宣,前志有逮焉。缪氏凡例从冯煦之说,主张志书“宜续不宜修”,称“斯言殆成通例,概莫能逾。”故是志记事上起自光绪五年,下迄止宣统三年。缪氏又认为,志书应重视经济资料之收集,如记载山川、一邑水利之所关,记载旧赋、民主之所系,概应“详细备载”,“辨事而核实”,“物产工作,本之所在,惟进是务,纱、布、蚕、桑,尤为民利,概不宜略”。此外,缪氏论及方志内容记载应注意时移事异,如古者学校没有专立一门,即庙为学,惟“法制变更,书院改为学堂”,方志记载亦应随之变易,有所更新。注意反映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是缪氏一贯的修志主张,这是十分可贵的。是志详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以来江阴的变化,“物产”附有“实业表”,详列茧行、布厂、纱厂,反映清末民初蚕桑业的纺织业的兴起,均有时代特征。是志二十八卷附《江阴近事录》三卷。卷一沿革:沿革表、大事表、沿革图;卷二天文:中星更表;卷三建置:官署、仓库、官宇、官局、商局、会所、公所、义局、义庄(附邑外公产及邑中旅公产);卷四山川:山、江、湖、河、港、桥梁;卷五民赋:户口、沙田、赋额、免征、盐策;卷六学校:庙制、书院、文社、义塾、宾兴、城内学堂、城外小学堂;卷七武备:城守、水师、屯军、炮台(附水、旱雷营,火药库);卷八秩祀:庙、祠;卷九风俗:通尚、岁时、农占谚、方言;卷十氏族;卷十一物产(附实业);卷十二职官;卷十三选举(附封赠荫袭);卷十四官师;卷十五至十六人物:乡贤、忠义、孝弟、儒林、文苑、政绩、行谊、隐逸、耆旧、艺术、侨寓;卷十七列女;卷十八寺观:寺、庙、观、殿、阁、堂、冢墓、义冢;卷十九至二十世文(一、二);卷二十一至二十三石刻记(一、二、三);卷二十四前志原委;卷二十五至二十六杂识(一、二);卷二十七前志证误;卷二十八叙录。是志“比事属词,上承前志,阙者补之,误者正之”。内容因时移事易而作相应的斟酌增删。对人物传纠谬较多。王维屏在后修《江阴志略》里称:“先生(指缪氏)专攻版碑目录之学,展其长才,对石刻及艺文孜孜弥详,至有价值,而‘氏族’及‘前志原委’各一卷,亦为难得。”书末所附《江阴近事录》亦系缪氏亲自纂辑,录存民国元年至七年间的史料。凡有三卷:卷一建置:官署、仓库(附积贮)、官局、商局、公所、义局(附义冢)、职官表、仕宦表、时政(附时事)、庙祀(庙、祠、寺、庵、阁、堂)、河港、桥梁、实业;卷二学校:庙祀、公立学校、县立学校、乡立学校、水警、炮台;卷三列女。末列跋语。此录中《澄台戕官记》、《收炮闩记》、《郭兵纵劫记》,反映了民国早年南北斗争和民军内部的矛盾冲突在江阴的表现,为修民国间县志积累了资料。可以说志是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