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缪荃孙与地方志事业
辛亥革命网 2012-02-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清代著名学者、近代方志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缪荃孙,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清史馆总纂,并历主南菁、泺源、钟山等书院讲席,创办过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学问渊博,交游广阔,著述繁富,尤于金石碑帖、版本目录之学钻研特深,熟娴文史掌故,在学术界负有盛名;在方志事业上尤有贡献,曾纂《[光绪]顺天府志》、《[光绪]昌平州志》、《[民国]江苏通志稿》、《[民国]江阴县续志》、参修《湖北通志》、《荆州府志》、《常州府志》等、并有方志论述多篇传世,对方志辑佚、方志目录学均有建树。
缪荃孙(1844.9.20—1919.12.22),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字炎之,一作菼之,亦署缪炎,一字筱珊,亦作筱山、筱杉、小山、小珊、梦园,晚号艺风、艺风老人,又号江东老虫覃。室名有梦园、红雨楼、藕香簃、艺风堂、云轮阁、对雨楼、琅环室、联珠楼、云自在龛、饱看山簃,烟画东堂、钟山讲舍、烟雨草堂、诵诏览表之室等。其祖父庭槐,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甘肃平凉府。父焕章,道光十年(1837)顺天举人,官贵州侯补道。
缪荃孙出身于官宦家庭,生而聪颖,幼承家学,十一岁即读毕五经。十二岁遭母丧与父罢官,清咸丰庚申十年九月(1860年9月)太平军占江阴,侍继母渡江避居淮安,就读于丽正书院,从院长丁俭卿学习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后举家迁居成都,时年已21岁,从阳湖汤彦成研究文史,考订文字。清同治元年(1867)应四川乡试中举,因非川籍人,未授名。先后有将军崇文勤、漕帅吴棠所识拔,入川东道姚彦士幕僚,同治六年(1867)四川乡试举人。遍历川东北各地,搜拓石刻,始为金石之学。张之洞任四川省学政,延为幕宾,且重用之,赏识其才,收入门下。拟办尊经书院时,助成《书目问答》4卷。始为目录之学。
清光绪丙子(1876)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开馆大考,题为《重修庶常馆赋》,得首魁,散馆一等,授编修,殚心著述,为著述之始;暇时,常往海王村书肆搜求异本,钞校考订,典衣购取,为藏书之始;在接触古籍中,精心研读,知有伪作,始重考订之学;喜校勘丛书,郑重付刻。于1879年助张之洞成《顺天府志》。张之洞总纂《顺天府志》,招之相助,发凡起例,皆出于他。七年编成,时推巨著。
清廷开馆修史,应国史馆总裁潘文勤所请,编辑清史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隐逸5传。初为分纂,再任总纂。后因在评价纪大奎(1746一1825)对经学贡献上,因持论见忌于继任总裁、大学士与掌院徐桐相左,因纪写过关于《易经》论文,主旨谓《易经》用于占卜,而极少评价该书本身,故缪氏认为,纪大奎应视为星相家而非学者。“易有经学之易,有术数之易,朱子注参同契,四库列之道家,而不入经部;大奎未可补入儒林”。由于观点不同,缪在翰林院备受徐桐压制。他就愤而辞职,趁继母病故,于十四年奉柩归里。归里后,遂于光绪十九年张之洞闻而招之,至武汉重修《湖北通志》。